□本报记者 杨 旭
见习记者 陈金旭
1月12日,由漯河日报社主办、漯河字圣书画院承办的“妙哉吉祥——蒋春婷国画作品暨藏品展”在新闻大厦一楼大厅如约与市民会面,画展吸引了众多文艺界人士和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本次展出将持续至1月14日。
行山水之间,画自然妙趣
蒋春婷为人宁静淡泊,气质清新脱俗,善画写意山水。据介绍,她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家一级美术师。
驻足蒋春婷的作品前,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作风的熏染和中国哲学意境的融会。透过画卷,寒山瘦水中可见对生命的体验,一草一木的形态都来自于她长期对自然的观察,那种超乎画外的洒脱和自在,与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着相似的妙趣。她的作品还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见长,她画沙澧河长卷,落款为“沙澧二河连相通,中原厚土起蛟龙。不息流水天地外,万古风韵有无中”,高远的意境和哲学的反思颇有东坡之风。
品妙笔丹青,享文化之旅
一个画展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有朋自远方来”,也体现在本地市民的参与热情上。李慧珠女士是我市一名书画爱好者,也是画展的忠实“粉丝”,前段时间报社举办的两次画展她都没有落下,今天更是早早地赶到了现场。“能够在家门口观赏这种艺术展出感到非常幸福,这说明我们的城市越来越进步了,文化越来越繁荣了。每一次观展,都是一次奇妙的精神之旅,也是我的一次学习机会。”
画展现场,许多市民都是慕名而来,他们不时就一幅作品而鉴赏品评,享受着以画会友的乐趣。
大学生参观画展 拟拍微纪录片
□本报记者 杨 旭
见习记者 陈金旭
1月12日,在“妙哉吉祥——蒋春婷国画作品及藏品展”上,记者留意到三位拿着相机拍照的大学生。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这三位大学生准备以此次画展的作者蒋春婷为对象,拍摄一个微纪录片。
据了解,拍摄纪录短片的想法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编导专业的大三学生尹航提出的。他告诉记者:“我们从朋友圈了解到,今天在这儿有个画展。今天这位画家的经历较为独特,我们希望能了解一下她,做一个相关的微记录。”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三学生任舒逸目前在成都电视台实习,她说:“蒋春婷老师的山水画很有意境,能从中看出她的心境十分平和,她的长相也十分恬淡。”在韩国一所大学学习编导专业的周帆与尹航和任舒逸均是高中同学。她说:“我发现蒋春婷老师身上的新闻点很多,想多了解一些。希望能以她的国画为辅做一个三分钟左右的纪录短片。”
嘉宾畅谈书画艺术
□本报记者 王艳彬
见习记者 杨 淇
1月12日,参加“妙哉吉祥——蒋春婷国画作品及藏品展”的嘉宾来到漯河字圣书画院进行座谈,畅谈书画艺术。
漯河文化氛围浓厚
与会嘉宾认为漯河是文宗字祖许慎故里,文化积淀催生文化产业。漯河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品位的城市,许慎文化、贾湖文化等声名远播,城市文化兼收并蓄。特别是漯河,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
国画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向来以含蓄隽永与意境深远而著称,追求的是儒家哲学的中庸之美。国画艺术需要在传承的前提下勇于探索和创新突破,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的国画艺术家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不断地发扬光大、兼收并蓄、推陈出新。
艺术源于生活
参加座谈的一位嘉宾说,艺术要源于生活,要有生活来源,然后在生活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随后,大家纷纷对此进行了探讨。
有人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要更高、更强烈、更理想化。
座谈过程中,有嘉宾表示,艺术有时候也需要联想和夸张,艺术作品里的场景要突出主体,表达出作者创作时的意愿。还有人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拿书画来说,它不会用口语来表达,也没有局限性。艺术作品大多时候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对于自己内心热衷事物的美好向往,或是表现现实的残酷。
国画是写出来的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一位嘉宾说:“国画是写出来的。”“书画同源”一说由来已久,书法的功夫在国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画的作笔,每一笔都是写出来的,笔笔有墨,不能描,也不能填,不然画面就会没有生气,软弱无力。
画家首先得练得一手好字,即使不能成为书法家,也必须“会”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