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朱 红
于文博
漯河晚报“暖冬行动”第三季2016年11月7日启动,2017年1月15日结束,历时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晚报“暖冬行动”救助了56户贫困家庭。同时,近300名志愿者放弃休息时间,奔波在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舞阳县和临颍县。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迟滞志愿者的脚步。即使下着雨,也没有一名志愿者说一句怨言。志愿者们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了冬日的温暖……
救助56户贫困家庭
2016年11月7日,立冬,漯河晚报“暖冬行动”第三季启动。晚报本地民生版设立“暖冬行动”专栏,报道“暖冬行动”全过程。同时刊发《本报“暖冬行动”第三季启动》,介绍活动概况。
漯河公益志愿者、漯河沙澧志愿者、河南三铭吾实业有限公司、漯河星火志愿团、漯河爱之源公益联盟、漯河市公益顺风车协会、老陕西志愿者服务队……晚报“暖冬行动”第三季启动后,众多爱心团队和志愿者表示加入“暖冬行动”,为贫困家庭做些实在事。其中,漯河公益志愿者负责人武俊丽捐出几十件崭新的儿童保暖衣,漯河市公益顺风车协会捐出一批米、面、油。
团市委、漯河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加入进来,捐出几百件棉衣。市史志档案局也捐出40多件棉衣。
爱心团队、企业与晚报沟通后,为贫困家庭募捐善款、物资,很快就筹集了棉衣、保暖衣、米、面、油等物品。
2016年12月18日,晚报“暖冬行动”赴舞阳送温暖。令人感动的是,老陕西志愿服务队得知后,一大早就将热腾腾的十多只烧鸡送到新闻大厦。“一想到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没吃过烧鸡,我心里就特别难受,凌晨就让师傅起来烹制了,总算赶上这一批了。”老陕西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赵艳说。
2016年12月24日,晚报“暖冬行动”赴临颍送温暖。出发前富安娜家纺又送来十多条毛毯,委托记者送给贫困家庭。
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2日,爱心团队兵分几路,为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30多户贫困家庭送去关爱。此外,和谐家庭幸福基金也对晚报“暖冬行动”提供了大力支持,并和记者一起到农村看望贫困家庭。
经统计,晚报“暖冬行动”第三季共救助56户贫困家庭。粗略统计,晚报本地民生版“暖冬行动”专栏刊发稿件、图片近50篇(幅)。
“谢谢你们!我会撑下去”
面对社会关爱,受助贫困家庭都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这么冷的天,你们还惦记着我们家,我心里特别温暖,也很受鼓舞,以后会更加努力地生活。”受助人甄阳的这段话,让记者和志愿者们倍感欣慰。
市区建设路红日文景苑小区的车棚里,住着王珂心一家人。王珂心的父亲几年前去世了,母亲深受打击,患上了精神疾病,王珂心和弟弟跟着姥姥住在车棚里。一家四口人全靠姥姥看车棚挣的钱维持生活。志愿者送来关爱,王珂心的姥姥,70多岁的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不停地说“谢谢”,眼中有泪光闪动。
市区人民东路外贸家属院的陆亚丽,一看到志愿者,感动得泪流满面。20多天前,陆亚丽的丈夫昏迷住院,患有白血病的女儿突然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几近崩溃。为了丈夫和儿子,她选择了坚强,支撑起了这个家。
“谢谢你们来看我!大家这样帮我们,我一定会撑下去的……”陆亚丽哽咽着说。
一路辛苦一路感动
“辛苦吗?”“辛苦并快乐着。”“看到贫困家庭有了棉衣穿,我就忘记了辛苦。”“不感觉辛苦。他们渡过难关,就是我最大的快乐!”送温暖路上,志愿者们交谈的话语中,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与此同时,贫困家庭乐观、向上,家人间的关爱、互助,也令人感动。
源汇区空冢郭镇前朱村的朱耀辉有两个孩子,妻子患有精神疾病,还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生活艰辛。即便如此,他还抚养着姐姐的孩子。
“虽然生活苦了点,但全家人在一起,没啥过不去的坎儿。”朱耀辉的坚韧和善良,感动了志愿者。
易长清37岁,妻子申丽纳在2012年患上尿毒症,他靠卖小吃挣钱为妻子看病。病魔的四年折磨,拖垮了申丽纳的身体,易长清心疼妻子,加倍体贴她。易长清的不离不弃,令人心生敬佩。
志愿者的爱心感动了贫困家庭,贫困家庭的坚强也感动了志愿者。“出发前,我虽然知道贫困家庭的大概情况,但到了他们家中,才真切体会到他们的困难和坚强。参加晚报‘暖冬活动’,我收获了很多。”志愿者张建峰说。
王亚茹是一名高二学生,在微信上看到晚报“暖冬行动”消息后,主动参与进来。“看到很多比我小的弟弟、妹妹,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很小的年纪就要操持家务,感觉他们特别不容易。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的坚强和勤奋激励我更加努力。”王亚茹说。
晚报“暖冬行动”,温暖了贫困家庭,也让志愿者收获了快乐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