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曾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这一戏剧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这种四胡上的四根弦,每两根分别夹一束弓上的马尾进行拉奏,人们因以名之,称之为“二夹弦”。目前,二夹弦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办剧团 30多年后再开腔
本报讯(记者 杨 光)1月16日上午,召陵区召陵镇詹庄村二夹弦剧团正式登台亮相,唱出了30多年来的第一嗓。
詹庄村戏曲文化浓厚,20世纪70年代,村里曾组建二夹弦剧团。后因种种原因,剧团解散。2016年年初,村民又拉起四胡、敲响堂鼓,村上又恢复了二夹弦剧团。
“不错,还是当年的那个味儿”
1月16日上午9点多,詹庄村村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广场上搭起了舞台,村民在台下等候,演员在幕后化妆,村二夹弦剧团首场演出即将开始。
上午10点多,演出正式开始。首先是上演的是二夹弦经典曲目《王莽篡朝》。演员一开腔,就赢得村民阵阵掌声。之后是《白莲花》。紧接着,十多位演员带妆登台,表演了《贺后骂殿》。
“不错,还是当年的那个味儿。”记者看到,村民们听到耳熟能详的曲调后,情不自禁跟着唱了起来,有的甚至手舞足蹈。
一位村民说,已经30多年没看村里剧团的演出了,当年的那个村办剧团又回来了。
曾经,不吃不穿也得听段二夹弦
68岁的王守产是詹庄村二夹弦剧团团长,擅长演奏四胡。
“詹庄村解放初期就有唱戏的传统,当时村上还有越调剧团。”王守产说,村里曾来两位西华县二夹弦剧团的演员,唱腔委婉动听,深受村民喜欢。村里就从西华县请来老师教二夹弦。当时,逢年过节或冬天农闲,二夹弦表演就相当活跃。
“当时有个顺口溜,不吃不穿不过年,也得听段二夹弦,说的就是老百姓对二夹弦的喜爱。”王守产说,他曾在西华县学习二夹弦。20世纪70年代,他在詹庄村成立戏校和二夹弦剧团。后来,因种种原因,戏校停办,剧团也解散了。
如今,30多年后唱出第一嗓
2015年9月,市政府接待办驻村工作队来到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郝河忠得知村民对村办剧团念念不忘,打算帮一把。
2016年年初,村民田富根等人将在信阳一家豫剧团拉四胡的王守产请回,筹建詹庄村二夹弦剧团。
王守产把跟他学过戏的30多名村民召集起来,组成二夹弦剧团。
郝河忠通过召陵区慈善总会联系到市豫剧团,为二夹弦剧团争取到一批旧演出服装、道具等。
1月16日,市豫剧团将演出服装、道具、灯光和音响,送给詹庄村二夹弦剧团。
经过一年的筹备和排练,1月16日,詹庄村二夹弦剧团正式登台亮相。这是詹庄村二夹弦剧团消失30多年后唱出的第一嗓。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排练,为春节演出做准备。”王守产说,剧团演员多年没有登过台,困难很多,但他们相信剧团会给村民带去很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