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忆过年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月19日 星期
热闹 快乐 富足
记忆中的年味

枣馍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

□本报记者 朱 红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看着街头忙忙碌碌的人们、年货市场越来越火爆,记者已经感到:春节马上就到了。虽然春节在所有人心中仍然非常重要,但不少市民说起过年依然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没有记忆中的年热闹。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不同年龄的市民,回味记忆中的年味儿。

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

“那个时候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今天储存点儿白菜,明天买些萝卜,为的是到春节剁饺子馅。”今年70岁的王花大妈告诉记者,在吃的方面,也就是饺子了,能吃饱就很不错。虽然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但年味儿特别浓。

王花说,那时候孩子多,孩子们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糖果吃,有新衣服、新帽子、新鞋子穿戴。每到除夕,父母就会将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分别放在孩子们的床头,让他们在大年初一早晨换上。“那时候衣服和鞋子都是手工做的,需要纳鞋底,孩子多的家庭,提前两三个月就着手准备了。”王花说。

蒸馍炸麻叶煮肉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购买鸡蛋、食用油、粮食,甚至白糖等都得有票才能买到,国家按照一家几口人发各种票,我们计划买回来各种物品,计划着吃。”家住市区建设路的林师傅告诉记者。

今年58岁的林师傅说,那个年代每逢春节,只要计划着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够用,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但在过年前,怕备不足年货,父母就会早早用各种票抢购回来粮、油、鸡蛋和肉等。

采访中,家住市区建设路的李国强告诉记者,他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春节前的一周,用两三天的时间,发面、蒸馍,有枣花馍、包子、白面膜、油卷等。从大年二十九下午开始,炸麻叶、炸鱼、煮肉等,一直忙到晚上。“这些吃的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这样的场景很让人怀念。”李国强回忆说。

串门拜年 精美点心待客

改革开放后,过年吃肉已经不算稀罕了,不管量多少,几乎家家都能吃上鸡、鱼了。

李峰今年42岁,他回忆说,春节期间很兴到邻居、亲戚家拜年。不管到谁家拜年,桌子上的果盘里都摆放有花生、瓜子、点心和糖果,一些家境好的还会有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甚至还有柿饼、核桃等。主人会热情地大把抓着糖果等往你口袋里塞。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连黑白电视机也没有。”李峰说。后来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添置了黑白电视机。除夕,和家人守着电视机,爸爸整几个菜,边吃边看春晚,一直到零点,守岁熬福。

“春节开始就走亲戚,一天走一家,亲戚多的能一直走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十九。每天掂上提前准备好的成盒的果子,去舅、姨、叔等长辈家里,中午混顿饭不说,还能挣到不少压岁钱,所以我们都喜欢走亲戚。而现在,都是到街头买点成箱的饮料、水果、火腿肠等,到亲戚家里也是坐着说会儿话就走了,午饭基本上不再吃了。感觉那时候的春节才是春节,现在的年味儿不足了,可能是过年的内容增多了,年轻人玩的方式也更多了的缘故吧!”李峰说。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