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本地视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1月24日 星期

渐行渐远的蜂窝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普通家庭都有一处专门存放蜂窝煤的地方。作为生活燃料,蜂窝煤辉煌过,也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蜂窝煤逐渐远离市民生活。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C

A

随着社会发展 蜂窝煤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9月3日,西气东输工程豫南支线首次点火运营成功,我市文萃江南小区的数百户居民成为我市首批用上天然气的用户。当时,我市共有1.7万户居民家庭已安装上了可开通天然气的管网。至当年年底,我市有5000多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

逐步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燃油可以改善大气环境,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减少大气中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含量。从小方面上说,可以改善厨房工作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目前,我市建成区已经有20多万户安装了天然气,有19万户用上了天然气。”1月22日,漯河中裕燃气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全市将新增天然气用户2.5万户。至2017年年底,我市建成区的天然气普及率将达到97%以上。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今年企业将全力配合市政府“蓝天工程”的实施,坚决执行市政府惠民政策。“普及天然气,管道安装、人员施工等都没有问题!”这位负责人表示。

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鼓励散煤使用户进行“煤改气”“煤改电”,市区禁燃区内要求实行“煤改电”“煤改气”,市区禁燃区外实行“煤改电”“煤改气”或洁净型煤替代。在天然气覆盖到的居民区推广天然气取代燃煤炊事、取暖。在管道天然气覆盖不到的居民区推广电磁炉、电饭煲、电暖设备的使用。

同时,我市居民使用天然气、电力替代传统燃煤提供热能的,可以在规定期限享受到全市统一标准的一次性设备购置补贴、运行补贴或洁净型煤补贴。

我市燃煤散烧管控的重点是城市家用散煤、机关企(事)业单位炊事用煤、食品餐饮及加工行业使用散煤、农村生活散煤、农业生产散煤5个重点领域。也就是说,这5个重点领域的燃煤使用户,在市区禁燃区内的,必须在2016年年底前整改完毕,在市区禁燃区外的,必须在2017年10月底前整改完毕。

据统计,燃煤散烧管控工作开展以来,有关部门在市区禁燃区内取缔燃煤销售点46家,取缔市区禁燃区外劣质散煤销售点19家,共取缔违规散煤销售点64家;进一步对市区禁燃区外和两县的合法燃煤销售点进行规范,督促各项防尘措施落实。

蜂窝煤作为一种生活燃料,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蜂窝煤已渐渐离我们远去,曾流行半个世纪的家用能源蜂窝煤将逐步退出市民的生活舞台。

小小蜂窝煤,辉煌半世纪

1月24日,家住郾城区老城区的霍风山老人清晨起床后来到厨房,“咔嚓”一下打开燃气灶。随后,一股淡蓝色的火苗蹿出,安静地舔着锅底。一会儿,热气腾腾的早饭就做好了。“天然气用着方便还干净。”霍风山老人说。

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市民家家户户烧水做饭,都离不开蜂窝煤。到了冬季,有的市民家里还要准备两套煤炉,一套做饭,一套取暖。天冷了,就在客厅、卧室生起煤火,从门口或窗户上方打个洞,将烟筒伸出室外,利于排烟。

有资料显示:1965年,我市在解放路建成一家煤厂,开始生产蜂窝煤。随着市区人口的增多,至1988年,全市共有7个蜂窝煤厂,年产蜂窝煤7万多吨。

劈柴、生炉子、做蜂窝煤这些熟悉的场景,相信很多人回想起来,都会深有感触。之所以被称为“蜂窝煤”,是因为每块煤上有规则地分布着小孔,一眼望去,好似马蜂窝。

使用时,先用旧报纸点着劈柴,再把蜂窝煤眼儿对眼儿放在炉膛中,烧火的时候,火苗就是从这些眼中蹿上来的。这是技术活,如不掌握要领,往往会只点燃了劈柴,却点不着蜂窝煤。

“使用蜂窝煤很麻烦,还污染环境。”霍风山老人说。做完饭,为了节省,就把炉门关上。到了晚上睡觉前,还要封火。如果忘了,第二天起床,煤炉里的蜂窝煤就燃烧完毕,剩下的就是一块块土黄色的松软炉渣,还得费劲重新生炉子。

在当时,蜂窝煤是和米面油一样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用完了,就得去买。一般居民家里都有送蜂窝煤工人的电话,一个电话打过去,送煤工人就会将蜂窝煤送到家门口,并负责搬运。

有些居民家为了省钱,会自己制作蜂窝煤。先选购碎煤,然后与泥土、水按比例混合拌匀。接下来,用铁制的模子往拌好的料上用力冲下去,再反复碾压几下,最后提起模子,轻轻一踩脚蹬,一块蜂窝煤便制成了。

市民家庭使用天然气做饭,方便卫生。

B

“两改一替”成效显著

两年前,霍风山老人家就淘汰了用蜂窝煤做饭取暖,取而代之的是燃气和电力。“方便、干净还省钱。”霍风山老人说。当时用煤做饭,一天三顿,用5块煤还不够,还得用煤气。当时每块蜂窝煤0.6元,一天下来至少3元钱。冬天天气冷,在卧室里还要放一个煤炉取暖。如今家里通了天然气,仅做饭,每月40元钱足够。冬季取暖,用电暖气,也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方便、干净了,也不用怕被煤烟醺了。”霍风山老人说。

与霍风山老人一样,许多老城区居民都选择了取暖、做饭用电用气。而散煤大户、餐饮服务业也在改变着生产方式。

程彩虹在郾城区祁山路开了一家饮食店。去年11月,她响应号召,把饭馆里的燃煤炉灶改成了煤气炉灶。对她来说,用上了煤气,饭馆内干净多了,自己也省了好些事。“不用来回夹煤、清理炉灰了。”程彩虹说。店里干净了,顾客也多了。记者采访时她表示,坚决支持政府“蓝天工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两改一替”工作,也希望自己的饭馆能尽早用上天然气。

夜晚,漫步在市区夜市,再也闻不见呛鼻的煤烟味。今年来,我市在对散煤做好“堵”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攻坚克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两改一替”工作,将人口密集区域,如人民路、大学路等作为整治重点,加快推进市区禁燃区“两改一替”工作,在两县和市区禁燃区外建设洁净型煤生产企业,做到堵疏结合。目前,全市共完成2840户居民、575家餐饮店、64家医院、57所学校、5个建筑工地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

前些年,记者曾关注过冬季市民取暖情况,并实地采访过位于交通路以及辽河路附近的蜂窝煤厂。当时,每个蜂窝煤厂都在加大马力生产蜂窝煤,以供市场需求。市民冬季取暖大多是靠煤炉,电、气取暖相对较少,煤炉成了家庭必备。

1月17日,记者分别对交通路北段、南段,辽河路西段等地走访,发现这些曾经满是灰尘的煤厂已经找不到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门店、加油站等。“早就不干了,现在都在用天然气,谁还用蜂窝煤?”在交通路南段,一位商户对记者说。

1月18日,在走访中,记者颇费周折地从居民那里收集了3个蜂窝煤商贩的电话号码。记者拨通后,其中一个电话已经停机,另一个早就改行了。最后一个煤贩则表示:“好多天了一直没活儿,今天如果再没生意就不干了。”这个煤贩对记者讲,前些年自己贩蜂窝煤,生意还不错。用户主要是老城区的居民和小饭店老板。后来,居民家烧煤的越来越少,只剩下饭店老板偶尔要一车。从去年开始,饭店要煤的也越来越少,如今几乎没人要了。

漯河中燃公司安检人员正在对小区户外挂表用户进行安检。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