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生活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2月3日 星期

事故的年过


◎家庭纪事

我给爸妈发红包

新年喜庆温暖的气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似的,然而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过年故事。这里,几位作者把他们的过年故事讲给大家听,分享在春节期间的快乐和感动。

□郑曾洋

除夕,包完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的饺子,我给爸妈发了一个大红包。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给他们发红包。

我来到正在看电视的爸妈身边说:“爸,妈,以前都是你们给我们发压岁钱,从今年开始,我给你们发红包。这是给你们的,你们别舍不得花,祝你们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声音有些颤抖,泪水在眼里直打转。生怕爸妈看到,我边说边笑边迅速把红包塞到二老手里。

爸妈显然都很意外,爸爸说:“你看你,去年我和你妈生病花了那么多钱,现在还要给我们买药,还有我们的生活费,都要花钱,给什么红包啊!”

我说:“爸,妈,感谢你们的坚强,积极配合治疗,让我们还有机会行孝。所以我要给二老发红包,鼓励你们健康长寿。”

爸妈都抹起了眼泪,我笑着抱住妈妈的肩膀说:“大过年的,都要开心啊,可不兴哭。”妈妈说:“这钱给小博吧。”妈妈总是惦记着后辈。我说:“小博的压岁钱我已经给过了,这是给你们的,也得压住你们的年岁,不能再让你们老去。”爸妈不依,我好说歹说,劝慰了他们好久,爸妈总算收起了红包。

爸妈本来身体都很好。我和弟弟都参加了工作,成家立业,他们二老住在老家小院里,院子里种有石榴、樱桃、柿子、桃、杏、梨各种果树,有豆角、黄瓜、白菜、萝卜、荆芥、菠菜、芫荽、韭菜、蒜苗各种蔬菜,以及香花、芦荟、指甲花、仙人掌等植物,甚至还有一株牡丹花!父母就在这方小院里安度晚年,平日里种菜养花,每逢周末或者假期,我都要回到这个充满农家风情的小院,陪陪我的父母,和他们说说话、唠唠嗑,围着一张桌子吃饭。这个时候,父母亲的脸上总写满笑意,心里充满甜蜜。

天有不测风云,爸妈竟然几乎同时得了心脑血管病,尤其是妈妈,病情非常严重!幸亏治疗及时,也幸亏爸妈一直以来的坚强,没有被病魔击垮,而是积极配合治疗,积极康复锻炼。特别是出院之后,爸妈常常携手,迈着蹒跚的步履,每天坚持锻炼。

长大与老去都是自然规律,成长总是在欢笑与憧憬中绽放,而老去却常常与孤独相随。像爸妈这样积极迎接老去,应该是更令人震撼与仰视的风景。

看着爸妈皱纹纵横的面庞、有些浑浊的眼睛,还有满头的银发,我含着泪水,再次从内心深处发出最深情的祝福:祝爸爸妈妈健康长寿!祝天下所有老人健康长寿!

◎亲情无限

网上新年亲情浓

□丁红梅

大年初一这天,我早早起床,盘了一个中式的发型,配上传统发夹,穿上我的大红旗袍。娘家远在千里之外,因为自己小家的羁绊,今年不能回故乡与父母团聚,只好通过网上视频表达对父母和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家乡,出嫁的女子都要穿大红旗袍,寓意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所以,我也穿上大红旗袍,希望在新的一年开始之时,让父母看到我的生活红红火火的样子。

视频中,父亲明显地苍老了。他说,家里的梅花他照顾得很好,今年的花骨朵更多、更大。因为我的名字里有“梅”,父亲对梅花的耐心,其实就是对我深深的爱。他把梅花种植在小院里,种植在自己的身边,寄托对远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我说:“爸,你看你闺女今天穿得这么隆重,旗袍上有刺绣的梅花,像不像你栽种的啊!”父亲笑得合不拢嘴,“丫头就是漂亮,不过太瘦了!这样的服饰适合你穿,东方的女人就应该有东方人的气质和神韵。”父亲什么时候也不忘夸奖女儿几句,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不愧当了一辈子教师。

“照顾好自己,穿暖,存点零花钱,不要大手大脚地花钱……”听着听了无数遍的熟悉的叮咛,千里之外,我笑着哭了。

掺杂着梅花沁人心脾的香味,在网络传情中,我仿佛回到了父母身边。父亲还是那座大山,牢牢地攥住我的心。

时光越走越急,20年过去了,家乡的变化很大,父母也慢慢变老了,可是,我的卧室却依旧保持着20年前的模样,那原木的书橱,那白色的梳妆台……母亲总是把我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不染尘纤,好像我随时都要回去住的样子。偶尔回到家乡,晚上屋后的竹林有风路过,沙沙作响,月光从密集的竹梢中照进来,温和地抚摸着离家孩子的脸庞。

而这些年,我远离家乡,在漯河这个城市深深地扎下了自己的根系,盘根交错,再也无法剥离。我的孩子一个一个地出生,我关注的重心都放在了小家,给予父母的,没有温情的陪伴,没有生病时的守候,有的只是逢年过节的零花钱,和几句问候的话语,对父母虽心有牵挂,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生,我欠父母的太多;可是,父母永远不会嫌弃做儿女的不周到、不体贴。在他们的心中,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儿子在身边嬉戏,我伸手抓住他的小手,拭去眼里的泪光。父母的心愿很简单,就是希望儿女们都生活得美满幸福。如今,我也在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然后离开、相聚、分离。这个过程中,生活充满了未知的美好。这,也许就是最深沉的爱。

◎往日情怀

消失的过年美食

□魏得强

春节期间,和朋友们小聚,谈起儿时的春节美食,除了果子,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到猪油渣。然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恨不得把舌头伸出来,在嘴边绕上一圈。

今天的孩子们估计很少有人吃过,连猪油都不吃了,哪来的油渣呢?时间往前推30年,很多家庭厨房里都有一个猪油罐,罐内装着白花花的猪油,炒菜的时候就挖出来一勺,炒出来的菜特别有味道。

猪油并不是从猪身上割下一块油,而是从肥肉中炼出来的。把白白的肥肉切成块,然后在热锅中炼油。“吱吱啦啦”的响声中,油出来了,变得黄焦的油渣在油中翻着个儿,捞出来,等快凉了就可以吃了。咬在嘴中,既有嚼头,又溢满整个口腔,让人幸福得找不着北。又因为炼油中那种诱人的“吱啦”声,我们干脆叫它“油吱啦”。现在想起来,多么动听的名字哟。

母亲会用它给我们包饺子吃。我上师范时,一个月回家一趟,回到家里一定要改善生活,母亲就嘱托父亲上街割肉。肉太贵,就买回来肥肉,这样,既有了油,又有了美味的油渣。母亲从菜园里割回来一把鲜亮亮的韭菜,配上刚炸好的猪油渣,一顿饺子就出锅了,一家人吃得像过年一般。妹妹说,带猪皮的油渣最好吃,她喜欢听油渣在嘴里“咯蹦”响一声。

我结婚后依然喜欢吃油渣。记得有一年春节,我炼油渣,4岁的女儿坐在旁边等候着油渣出锅。但是她打瞌睡了,我催她睡,她却舍不得锅中快炼好的油渣,就对我说:“爸爸炼好了要叫我。”看她那个馋样子,我也忍不住笑了。

刚出锅的油渣才好吃,撒上盐就可以了。看着黄灿灿的油渣,我等不及了,用筷子轻轻夹起一个放入嘴里,独自品尝起来。一个、两个、三个……我真是着了迷,一会儿工夫,一盘油渣被我“光盘”了。猛然想起来,女儿还没有吃呢,心中羞愧,只能自我安慰,小孩子吃这个不好吧,毕竟是油渣。

一个时辰后,女儿醒来,直奔厨房,东找西找,却找不到油渣,就问我:“爸爸,炼好的油渣呢?”我只好如实相告:“好闺女,油渣太少,我一不小心吃光了。”我能想象我说话时脸是红的。但女儿并不买账,用震动整个楼层的声音哭号:“爸爸坏,爸爸赔我的油渣!”

如今各种美味零食让人目不暇接,猪油因为是高脂肪,常吃对身体不好,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油渣自然难上餐桌。但那香醇的味道,已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在我的回忆中时时出现。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