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本地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2月8日 星期

昔日孔子讲学地 今朝文化传承村
——郾城区孔沈邓村新春见闻
村民向村里高寿老人拜年
民俗运动会上的大锅菜评比
打夯号子表演
农民舞蹈演员翩翩起舞

在郾城区龙城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这就是孔沈邓村。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孔沈邓村讲学百日,村里现存有孔庙、孔街、孔井等遗址。2016年,该村被评为“河南最美文化传承村”,“省级精神文明村”,“漯河特色文化活动基地”。2月2日,大年初六,一场别开生面的“孔沈邓村第二届农民春节民俗运动会”热闹举行。

□文/图 本报记者 郝河庆

传承

民风淳朴的文化习俗

郾城区龙城镇孔沈邓村,距漯河市区10公里,由孔庄、沈张、邓庄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200人,其中孔姓村民有600多人。“史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孔沈邓村留下足迹。如今这个村子里有孔庙、孔街、孔井等遗址。我们孔姓先祖正是在那时,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采访中,该村孔子后裔第73代孙孔庆潮对记者说:“千百年来,村民遵循孔孟之道,耕读传家,孝老敬亲,民风淳朴,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盛大民俗活动。”

“以前过节过年,都是打牌、喝酒,可多闹事的。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从去年我们举行趣味运动会。”采访中,孔沈邓村书记张矿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听说农民趣味运动会继续举行,老少爷们很高兴,都乐意参加。举办这样的运动会,不仅丰富众的文化生活,还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使村民明理、诚信、守孝,家庭和睦、村庄和谐,又快又好的建设文化旅游强村,进一步扩大我村的影响力。”

现场

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运动会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嗨呀吼,嗨呀!“别嫌我老汉说话啰嗦”嗨呀吼,嗨呀!“你钱大气粗腰杆壮”嗨呀吼,嗨呀!“又有骡马又有羊”嗨呀吼,嗨呀!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口号,8名上身赤裸的壮年汉子,浑然不觉天气寒冷,步调一致夯起夯落——打夯这种集体劳动的场面,在孔沈邓村第二届农民春节民俗运动会上再度呈现在大家眼前。该村88岁的村民孔庆岭告诉记者:“可有几十年没见过这场景!把生活见闻、干活感受等通过生动的语言融入号子中,生动活泼、通俗幽默,村民都很喜欢。”

当日早晨7时许,孔沈邓村村民刘霞就在家中起锅精心熬制大锅菜,准备在当天的民俗运动会乡村美食评比中拔得头筹。刘霞今年48岁,她向记者介绍,她熬制的大锅菜,主要配料为猪肉、白菜、豆腐、粉条、豆芽……地地道道的农村传统味道,至少够十个人吃一顿。记者在现场看到,和刘霞一样,全村近20名村民熬制的大锅菜,热腾腾的一字摆开,搭配着烙馍、焦馍、油馍、菜馍等待村民品尝。“这样的美食吃出了家乡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采访中,慕名前来游玩的市民孙幸福告诉记者。

信心

打造独具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当日,记者漫步在该村的文化一条街上,一幅幅通俗易懂的漫画、诗配画等,向村民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二十四孝、道德古训、村规民约等内容,营造出浓厚的全民守礼氛围,一股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不仅是在春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十分注重利用各种方式,让道德文化在每个村民心中生根发芽。”漯河市广播电视台驻村干部、孔沈邓村第一支部书记李绥虹说:“这里是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留有古代遗迹,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去弘扬孔子文化。”

据介绍,在市、区、镇三级党委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齐心努力下,该村先后建设了石磨大道、石磨剧场、旧农具和民俗博物馆、孔子六艺场、河南第一家孔子学堂、孔子书屋,帮助村恢复了孔庙、孔井、孔街等文化景点,创建了孔子文化墙。2016年孔沈邓村被授予“河南最美文化传承村”,“省级文明村”称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