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防
贴春联是春节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节日期间,记者走访市区乡镇却发现,作为春节传统文化符号,春联的印刷体大行其道,手写体难寻踪迹。看似制作精美的春联却少了文化味。
【市民尴尬】
自家春联与邻居“撞衫”
1月26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上午,家住沙北某小区的李先生匆匆忙忙将对联贴上门框。“下午就要回外地老家,顾不上写,就把商家送的贴上了。谁知春联贴上去,问题就来了。”李先生哭笑不得。原来,自家的春联贴好后才发现,对门邻居家贴的春联与自家的内容一模一样,都是商家送的。
无奈,李先生又急急忙忙将春联揭了下来。翻箱倒柜找出红纸和笔墨现写了一副春联贴到了自家门上。
事后李先生才发现,小区内不下10户居民家的春联内容都一样,并且都是同一商家赠送的。
“之前每到春节前家里的春联都是手写的,总感觉只有这样的春联才符合这一传统的节日。”李先生说。
【记者调查】
年货大集难寻手写春联
与市区相比,在农村印刷春联也大行其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印刷春联出现在农村年货大集上。由于印刷春联看起来工整,色彩也格外鲜亮,深得家家户户的喜爱。
不过,也正因为机器印刷的复制特点,使得春联的字体和内容雷同。成百上千副的春联,涉及的内容总是那几个,渐渐淡化了春联应有的文化内涵。
1月31日是正月初四,记者驱车分别来到西城区阴阳赵镇、舞阳县莲花镇、郾城区龙城镇走访部分农村家庭,希望能寻找出一些手写春联,但结果大失所望,很少有人家张贴手写春联。
在莲花镇拐子王村,记者在一家村民堂屋的门框上看到一副手写春联。“这幅春联写的不错啊,是自家写的吗?”记者问。“不是,是保险公司送春联时给的。”这家女主人说。
走访中记者看到,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着的大红的春联都是购买的或是商家送的。“村里文化人多,大学生也不少,但是能写毛笔字的人不多。”采访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写春联是几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没见有人写。
【专家呼吁】
春联应多些文化味
“春联是一种春节文化符号,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市民俗专家乔聚坤认为,如今的机器印刷春联,虽然外表好看了但丢掉了文化元素。乔聚坤回忆道,想当年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红纸笔墨写春联。有自家写的,也有邀请邻里公认的文化人帮忙写的。“在书写春联的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为新年增添不少欢乐。”乔聚坤说,手写春联变成印刷春联,看似省事多了,却让年味淡了。有些印刷春联,虽然制作精美,但很难体现春联的文化内涵。而手写春联不但表达了书写者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创作时能了解有关春联的知识。这些都是印刷春联所不能给予的。
面对渐行渐远的手写春联,乔聚坤认为,手写春联不但能弘扬书法艺术,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既需要市民自觉行动,也需要政府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