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王毅敏
春节期间微信朋友圈里关于故乡各种凋敝的描述与繁华的都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多在外工作的人虽然想留在所在的城市,但无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其工作的城市买得起房子。
家乡的凋敝使得很多走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了,然而在工作的城市又买不起房子,所以最好的选择只能是在家乡所在的小城市购房。这也是返乡置业的重要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的购房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城市户籍人口为主到现在一步步地变成了以非市区户籍为主,以农村进城者为主。2016年市区购房者所占的比例已经低于20%,这个数据与郑州户籍购房者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
本地户籍居民几年前其购房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剩下的就是部分家庭的孩子独立购房、养老购房与改善和奢侈型消费了。
改善与奢侈型的消费是一个不大的细分市场,比如昌建·东外滩的云墅是18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大平层,这种房子的户型和其自身所处的位置都是非常不错的,但并不是所有中产阶层都愿意购买或者能够购买的,就像西城区的建业·西森林半岛的叠拼别墅一样,那是稀缺产品和城市中只有10%的家庭才有能力购买的,是细分市场中的细分市场。
现在大多数的房子不是卖给改善型与奢侈型客户的,因为一方面奢侈型的购买群体有限,而另外一方面很多改善型的项目虽然打着改善型的旗号,但是其产品、配套并不能完全符合改善型客户的心理预期,因为不少开发商依然把目光盯在如何做高容积率、如何多出面积上,因为他们的思维依然停留在满足刚需需求方面,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在市场上有大量的房子需要销售,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很多人转了一圈之后却发现始终没有适合自己的房子。比如有人想买套100平方米左右的两房作为养老房,位置要好,配套、户型及物业要好,但在市场上转悠一圈后发现,这个面积的户型一是大部分都是三房的,两房的很少。二是都是中间户,南北不通透。三是还是传统的做法,配套都跟不上。就是说明明有人不再靠吃烙馍卷菜糊弄饱肚子,需要吃海参鱿鱼了,但市场上依然是粗制滥造的路边摊,像餐饮行业类似茉莉餐厅那样的地方太少了。正是这样市场上才会出现大量返乡置业占据主流的市场行情。
据节后各个售房部的反应情况来看,今年的返乡置业和去年的返乡置业高潮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售房部依然是人满为患,置业顾问依然是接待不完的看房者,而那些从外地返回家乡的打工者再也不提房价会大跌的话了。
这样的原因是去年16个热点城市房价涨疯了。胡润提供的全球房价涨幅中前十个城市都是中国的,第十一虽然是加拿大的温哥华,但是据说那里的房价也是由华人炒高的,可以说也是中国人购买的缘故。所以基于此,很多购房者已经清醒过来,不再幻想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会大跌,而没有能力在一二线购房的人抓紧时机在三四线城市购买一套才是明智之举。
去年我市房价上涨幅度在10%左右,而去年同期政府每平方米还补助200元,对于当时4000元左右的房价来说恰好是5%,因此今年购房相对于去年来说就等于贵了15%。按照4000元的均价来算等于一平方米直接涨了600元,这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就涨了6万元。这基本上是一些初入大城市小白领一年的收入,而相当于小年轻在县乡做教师、公务员夫妻双方的收入了。这就是失去时机付出的代价。
总是不断有人问现在购房是否合适这样的话。对于购买自住的话,没有合适不合适那一说,因为不论房子贵还是便宜了,你只要能够买得起你总要买,而买后是居住的,谈不上是不是升值、升值多少。就像在北京,假定一个人在二环内有套50平方米的房子,他仅仅只有这一套房子,那么只要他不卖掉这套房子到其他地方,那么无论是单价8万元一平方米还是20万元一平方米,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因为这套房子对他来说只是住的,和当年买的时间三四千元一平方米没有其他区别。所以一些人错失了机会就在于此,总是想着房价要大跌。
对于那些没有办法留在一线城市而同时又回不去的农村老家的人来说,尽早买到手里一套家乡的房子是明智之举。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每年春节过后各个售房部热闹非凡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