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河庆
“妈妈!我回来了!”
2月13日晚上9点,我市临颍县繁城回族镇尼庄村的索菲亚,带着丈夫和3个孩子,经过4天奔波,来到阔别20年的故乡——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镇兴化村。这条2000公里的回家路,索菲亚整整走了20年。
20年前,因对婚姻看法不同,索菲亚离开了父母。此后,母女二人天各一方,失联20载。昨晚,本报记者与索菲亚联系时,沉浸在喜悦之中她说:“终于圆了20年的梦!感谢好心人!”
因为爱情,离开家乡来漯
“索菲亚是乳名,她的名字叫马亥里买,撒拉族人,原始户籍登记是青海省乌兰县人。”2月13日,临颍县繁城回族镇派出所民警王跃峰说,经与青海乌兰警方联系,他们核实了索菲亚的真名。如今索菲亚和丈夫王红杰生活在尼庄村,有两个儿子和一个4岁的女儿。
据索菲亚介绍,她16岁的时候,王红杰在她家乡打工,她和王红杰相恋,由于属于“族外通婚”,遭到父母的反对。最终,她跟随王红杰来到了尼庄村。
“我离开家时,还没有办理身份证。到了河南人生地不熟,几乎就没有出过远门。多少次想回家,但没有身份证,买不到火车票,就这样一拖就是20年。”索菲亚说,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担忧母亲不原谅她,而她也打不通离家时联系爸妈的公用电话——早已拆除。
老人心愿:再见女儿一面
2016年5月,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兰州输气分公司德令哈分输站的干部员工,到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镇兴华村走访扶贫对象、靠低保勉强度日的马亥力录、马阿乙老两口。马亥力录76岁,因突发脑溢血行动不便。生活的重担全压在64岁的马阿乙身上。
“老两口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再见上女儿一面:唯一的女儿索菲亚19年前离家后失去联系。”更让德令哈分输站干部员工感动的是,老两口和女儿仅存的联系方法是曾经共同生活过的老宅子,所以他俩宁可穷死也不愿意离开老宅子,他们担心搬离了老宅子,女儿回来就找不到家了。
德令哈分输站的干部员工,在既无索菲亚照片又无身份信息的情况,为两位老人拍摄人生第一张照片后分头行动。
寻亲虽难,爱心创造奇迹
这个爱心寻亲活动,引起了《中国石油报》记者的关注和报道。
2月10日,《中国石油报》记者王聪告诉本报记者,寻找索菲亚的困难,一是不知道名字,“索菲亚”是乳名,现在叫什么名字谁都不知道,二是没有照片。欣喜的是,即便是这样,他们经常接到全国各地的电话,有核实信息的,有询问进展的,有提供线索的。回想寻找“索菲亚”的过程,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大爱无处不在。
王聪说,在网友“洛阳马千里”的帮助下,众多好心人在河南对“索菲亚”展开了搜索和核查。漯河穆斯林爱心公益组织负责人李中海说,漯河和许昌就有近20个“索菲亚”。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昌穆斯林爱心公益人士,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逐一排查,终于在春节前找到了索菲亚。”李中海说,当爱心人士拿出手机中寻亲的帖子,索菲亚一看到父母的照片就激动得哭了起来。随后,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2017年1月20日即农历小年,索菲亚通过网络和母亲视频聊天,朝思暮想的母女俩20年后终于再相见!
回青海老家,和父母团聚
2月10日,索菲亚一家5口踏上漫漫归乡路。《中国石油报》记者王聪、娄佳琦专程赶到临颍县繁城回族镇,全程跟踪采访,并通过微博等更新动态:2月11日上午9点10分,索菲亚一行抵达兰州火车站;2月12日下午3点,索菲亚一家乘坐长途汽车抵达西宁市;2月13日中午12点10分,索菲亚一家乘坐长途汽车前往乌兰老家。
因地理原因,青海比漯河日照时间长两小时左右。昨晚9点06分,在兴华村,索菲亚和母亲紧紧拥抱在一起,双膝下跪,哭成了泪人……
索菲亚说,回到家乡她倍感亲切,尤其是母亲对丈夫和3个孩子都很好。他们一家人将在乌兰多待些日子,弥补对老人的亏欠。
■相关链接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和甘肃省,人口约9.68万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字。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青壮年多通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