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人杰地灵,沙澧河水孕育出不少风流名士,学术大家辈出,成为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精神标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一些事演化成中华文明璀璨交响中的一个音符,或许并不为我们所留意,但细细探寻之下,却也颇有渊源,值得玩味。
提起陈寔这个人,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提起“梁上君子”这个成语,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其实,“梁上君子”的故事就发生在郾城区新店镇台西村。故事的背后,是主人公陈寔传奇的一生。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培 杨 旭
A
小县一廉吏 美名满朝堂
陈寔的传奇之处并不在于他有什么济世救国的才学,也不在于他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之举,而在于他一生沉浮宦海却能泰然处之,虽然官阶不高,却得到朝廷三公大臣和当地百姓的敬重。
陈寔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的桓、灵二朝。据史料记载,他生在颍川许(今许昌长葛)一个布衣家庭。尽管出身卑微,但陈寔在幼年时代便为伙伴们所拥护。年轻的时候,他做过县里的小吏,县令邓邵欣赏他的才华,便送他去太学读书。学成归来后,当时的县令仍召他为吏,他却跑到阳城山(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一次,县里出了人命案,一位姓杨的官员认为陈寔的嫌疑很大,便把他抓起来严刑拷打,最后也没有找到他杀人的罪证,只好把他放了。后来,陈寔被太守聘为专管官员风纪的督邮,他以德报怨,写信给县令,要求善待那位杨姓官员。这件事传开后,人们无不对陈寔的无私胸怀交口称赞。
汉代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宦官的权力日益膨胀,却也被士大夫和名士所不齿。当时发生了一件小事:出身颍川的太监头子张让的父亲死了,灵柩返回颍川安葬。当地人纷纷前往张让家中吊唁,可是那些享有清名的士大夫却一个也没有去,让张让很没有面子。这时,陈寔来到张让家中吊唁,这引起了士大夫们的鄙视,让他一时背负了骂名。后来发生了党锢之祸,陈寔凭借与张让的这点交情,保全了许多名士,那些人这时才明白了陈寔的良苦用心,并对他更加敬重,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官至三公的朝廷大员。
B
归隐在台西 夜诲梁上盗
陈寔晚年,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免于迫害,他拒绝了高官厚禄,来到台西村乡下定居。有一年,周边闹起了饥荒,为了填饱肚子,有人上山做起了强盗,窃贼也多了起来。
一天晚上,一个窃贼偷偷摸摸潜入陈寔家中,躲在屋梁上,准备行窃。并未沉睡的陈寔察觉了窃贼的举动,他并没有大惊小怪,呼喝而起,而是不动声色地起床,穿戴好自己的衣冠,然后把儿孙全部叫到自己跟前。只见陈寔正色危坐,开始教训起他的子孙们:“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意思是说,做人一定要懂得自勉,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那些坏人原本未必是坏的,只不过因为一些小毛病不能及时改正,养成了坏的习惯,最终铸成恶果。咱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便是这样的。
大概陈寔一边说,一边还对着屋梁上指了指,把那个窃贼吓了一大跳,原来自己的行径早已被陈寔发现。众目睽睽之下,他感到无地自容,灰溜溜地从屋梁上跳了下来,当场向陈寔下跪请罪。这时候,陈寔才看清了窃贼的样子,他不怒而威地对窃贼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坏人,做这样的事大概是因为贫苦,迫于生计吧。今后你应当深刻反省,改过自新,从善如流。”说着,他命家人取出两匹丝绢送给了窃贼。自此,当地再也没有发生过盗窃案件。这就是“梁上君子”一词的由来,后来,“梁上君子”一词还出现在苏东坡、蒲松龄等人的作品中。
C
风范传后世 名存无梁亭
84岁那年,陈寔在家中与世长辞。陈寔去世后,有三万多人前往吊唁,披麻戴孝者就有数百人之多。“府丞亲为主祭,此县共刊石立碑”,中郎将蔡邕撰文并书丹,大将军何进赠谥“文范先生”。《郾城县志》记载:“陈太邱墓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也就是今新店镇台东村北,可惜墓葬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扒掉了。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了52岁的台西村村民陈东宝,他告诉记者,父亲陈盘芝说过,这个村子里姓陈的人都是陈寔的后人。“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姓王,原来叫台王村,但是我们姓陈的人在东汉时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比他们要早。”陈东宝说,“小时候我就听长辈说过‘梁上君子’的故事,对陈寔的生平事迹也略知一二。”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家谱为证时,陈东宝表示,家谱被埋入祖坟,自己也没见过。
此外,在台西村和台东村老一辈村民们的记忆中,在当地凌云台东南五十米处原有一座无梁亭,相传是康熙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陈寔自觉捐钱所建。
“无梁亭,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梁,甚至连一根木料也没有。它的建筑全部用砖瓦结构,根基坐落在大青石上,墙壁用青砖砌成,屋顶是砖砌拱形,上扣琉璃瓦,屋檐四角有四条大象鼻,象鼻下各挂一只铜铃,风起的时候,就会叮叮作响。”曾在凌云台学校任教8年的李玲老师曾对无梁亭做过研究考证,她告诉记者,“据老人们讲,无梁亭只有一间房子那么大,高不过丈余,深不过八尺,但结构新颖,建筑独具匠心。可惜的是,无梁亭在‘文革’期间被毁,如今片瓦无存。”
尽管无梁亭已难寻踪迹,但它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却流传至今。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当初修建无梁亭,一是为了纪念陈寔,感念他为官一方,勤政爱民,甚至感化了窃贼,使得此地再无盗窃;二是无梁便意味着窃贼无处藏身,寓意一县无贼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