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金镇郭庄村位于我市召陵区东南部,从市区出发沿漯上路向东约35公里处,距万金镇政府约8公里,和周口市商水县搭界,与驻马店市上蔡县华陂镇一路之隔,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处于三个县区交界的边远村庄。
郭庄村共780户(自然户970户),3420口人。
郭庄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3798亩,人均耕地约1.1亩。
郭庄村共有10条东西走向和5条南北走向的街道,街道总长约5.2公里,至2015年已有20多年未硬化过。
郭庄村共有劳动力1260人,外出打工人员530余人,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有594户。
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
目前,郭庄村有种植大户4户,养殖户6户,变蛋生产户8户。
郭庄村有着多年的种植蘑菇的传统,全村现有蘑菇种植户380余户。
2月19日,记者驱车来到郭庄村,村容村貌令记者眼前一亮:村里干干净净,水泥路平整如镜,孩子们在村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上快乐玩耍,老人们在暖洋洋的太阳下愉快聊天,村室里村干部正在耐心地为村民答疑解惑……
“俺村以前脏乱差,但是自从2015年俺的第一书记老田驻村后,俺村可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郭汉林乐呵呵地说。
路平灯明人欢喜
村民口中的“老田”,是市房管局驻万金镇郭庄村第一书记田林喜。2015年9月6日,田林喜开始驻村。如今,他已经与郭庄村的老少爷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者在村中采访,一提到田林喜,村民就会高兴地伸出大拇指:“老田真中!给俺村修了路,装了路灯,改了电,打了机井,还把垃圾场变成了健身广场……做的都是俺从来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
“老田没来之前,俺村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下雨就得穿胶鞋,深一脚浅一脚,难走得很。”回忆过去的日子,村民崔振轩感慨地说,“晚上路上也没有灯,黑灯瞎火的。还经常停电,家家户户都得备着蜡烛。”
“偏远、贫穷、落后,导致俺村有很多单身汉,有些人好不容易娶了媳妇,到后来媳妇还是跑了!”崔振轩叹了口气说。
田林喜驻村后,决心要彻底改变这个村庄,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当时一来到村里,就看到村室是一个低矮的破旧平房,门前垃圾成堆。这怎么能方便群众呢?路很不好,一下雨汽车都进不了村。这样的环境怎能发展?”田林喜决定先办村室建设和修路这两件事。
说干就干。田林喜协调筹集资金36万元,完成了388平方米的村室建设,购买了办公桌椅和空调,安装了电脑、电视,完成了技术培训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各项硬件建设。
田林喜协调申请扶贫资金180余万元,完成了村内15条街道5.2公里的硬化。争取资金50万元,规划修建排水沟1550米。修路时,田林喜严把质量关,常顶着烈日守在施工现场。听说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要修,村民都非常高兴、支持。修路时,80多岁的老支书李仁义天天坐在路边,提醒村民不要踩踏还没有凝固的路面。
田林喜协调资金3.5万元,安装115盏LED路灯。“如今,一到晚上,村里亮堂堂的!”村民郭四林自豪地说。
在村室斜对面,原来是一个垃圾场。田林喜想到村里还缺少文化广场,就筹集资金清走垃圾,平整硬化地面,建成了文化广场,还安装了健身器材、张贴了文化标语和宣传版面。
得知村里电网负荷不够、村民家中电器用不成,田林喜协调申请电网改造资金130余万元,完成了村内5500米的电网改造,变压器也由3台增加到6台,容量由原来的450千伏安提升到2400千伏安,满足了村民的所有用电需求。
田林喜协调资金3.2万元,新打农田机井4眼。今年他又协调资金准备新打农田机井12眼。这将为郭庄村农业生产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田林喜以提高干部发展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协作、为民负责、干事创业的村“两委”班子。他和党员干部交心谈心做朋友,及时化解矛盾,营造村“两委”班子成员真抓实干,主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良好局面。
81户贫困户成股东
在郭庄村,记者发现了一件稀罕事:村里的贫困户都成了村集体企业的股东。
郭庄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81户,多数家中有病人,老年人也多,基本上丧失劳动能力,缺乏“造血功能”。
怎么办?田林喜根据该村农户有种植蘑菇的传统,通过多次考察,村“两委”认真研究后经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同意,成立了郭庄村村集体企业漯河市众益食用菌有限公司,并依托公司申请建设“蘑菇生产基地”。该项目规划占地50亩,总投资360余万元,规划建设蘑菇生产钢骨架大棚72座。设计年生产规模36万袋,年产量230余万斤,预计年产值260万元左右,年收益200余万元。公司经营服务收益可达30万至50万元。目前,占地20亩、投资79.84万元的首期工程,建成大棚16座,并已投入使用。
“我们将81户贫困户全部签约入股,公司年利润的50%用于公司滚动发展,50%对这81户贫困户进行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还优先到公司工作。”田林喜说,这个项目可解决贫困户缺乏“造血功能”的问题,使郭庄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一到三年内全部实现脱贫并逐步走向富裕。不仅如此,“蘑菇生产基地”还能使郭庄村的蘑菇生产走向科学化的规模种植,使广大农户致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富民强村。
“我们现在建的蘑菇棚面积大、容量大,全部是钢骨架,铝合金推拉窗,封闭严,保温效果好,而且放风方便,通风效果好。”田林喜说。
记者看到,“蘑菇生产基地”的蘑菇棚,两边都装着一扇扇铝合金玻璃窗户,顶上铺的是保暖材料。“春节前由于天气原因,蘑菇棚的建设工期一直在拖,老田心急如焚,整天都在看天气预报。天晴了以后,他就天天蹲守在工地,盯着蘑菇棚的建设。”村民郭四林在他租赁的蘑菇棚里告诉记者,“基地这蘑菇棚比原来的好太多了,这一个棚比原来的棚能多种两千多袋蘑菇!租金一年才千把块钱,不贵。昨天一天我就卖了700多斤蘑菇,已经见到效益了!”
有十几年蘑菇种植经验的郭四林对未来充满信心,决心明年把种植数量增加到两万袋。
“我们种的蘑菇不打药、不用化肥,纯天然!”郭四林骄傲地说,如今漯河市场上销售的蘑菇,60%出自郭庄村。
变蛋远销浙江海南
郭庄村还有一个特色经济就是变蛋加工。
村民李四杰做变蛋加工已经有十多年了。早前,他的五香变蛋、多味变蛋等采用传统工艺,不含铅,一天一万多枚仍供不应求。
田林喜找到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李四杰了解情况,认真听取他的想法。随后,田林喜帮助他协调银行贷款,扩大了生产规模。也因此,安排贫困户就业15人,就业人员家庭年人均增收2800余元。如今,李四杰的变蛋加工厂,一天能够加工生产四万多个变蛋,远销到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地。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家采购商准备购买李四杰4000个变蛋。“今天的都已经被预订了,只能给你们1000个了。”李四杰不好意思地说。
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要是别人可能马上就答应这个采购商了:不用传统工艺,很快就能生产出来。但是,李四杰从来不这样做,他首先要保证质量。这一点,我们村的人都很佩服他!”
如今,田林喜还在想办法帮李四杰再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田林喜还帮助村民成立漯河市国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漯河市召陵区万漯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60余亩。通过种植烟叶、红薯、大蒜等,使入社农户每亩土地每年净增收1000余元,而且还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
帮村民家门口就业
郭庄村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村中有许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了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他们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打工挣钱,田林喜时时处处想办法。
得知村里有几个人会盖房子,田林喜主动找他们座谈,动员并帮助他们组建了五个村级股份建筑队,主要承接郭庄村和附近村庄的农房建设。建筑队里,没有包工头,大家都是平等的,多劳多得,改变以往包工头挣得多、干活的挣得少的现象。以前去外地靠劳力挣钱打工的人,纷纷回来,参加到建筑队中。仅此一项,安排村民就业80多人,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1.8万余元。
今年46岁的郭春材,以前一直在南方干建筑工。去年,他的老母亲得了偏瘫,儿子还在上学,他回不到家人身边,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听说村里要组建建筑队,他立刻就回家了。
“我现在一年能挣三万元,不比我在南方打工挣得少,还能照顾俺娘和俺孩儿。这多好啊!”郭春材感激地说,“多亏了老田,把村里变得这么好,还给俺提供这么好的就业机会,俺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正如郭春材所说,如今郭庄村在田林喜的带领下,也在越变越好!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