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筑梦美丽乡村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3月1日 星期

村情简介

赵永强与村民王希亭拉家常。
村民走在新铺的道路上。

吴庄村位于舞阳县孟寨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6公里,全村辖两个自然村。吴庄村是孟寨镇最大的村,全村有1872口人,3289亩地,12个村民小组,7名“两委”干部,60名党员。吴庄村在“两委”班子建设方面卓有成效,2015年被授予“河南省先进基层党校”荣誉称号。村里主要有吴、孙、梁、王四姓。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桃、甘蔗等。在精准扶贫计划的支持下,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60户687人缩减为2016年的12户27人。

一粒小花生 扎下致富根

花生,又叫落花生。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对落花生有这样的描述:“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一粒粒看似不起眼的小花生,如今却在吴庄村这个贫困村的庄稼地里扎下了深根。按照吴庄村老百姓的话来讲:花生是土里的金子,只要猫下腰,就能拎出一串一串的金疙瘩。花生成全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富裕,还有一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一粒粒花生饱含的是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承载的是对幸福生活的愿景。

为村民们带来这“金疙瘩”的是吴庄村第一书记赵永强。从2014年开始,在赵永强的牵线搭桥下,市农科院为吴庄村送去了花生种和花生种植技术,这对于吴庄村来说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干旱的土地。从最初的零种植到2016年的花生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村民们在品尝到丰收的喜悦之时,更对村庄的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村庄快速发展,是几辈人的夙愿

2月23日,记者一行从市区驱车40多公里来到舞阳县孟寨镇,下了高速,往西北方向又走了十几里才到了吴庄村。到了村口,记者看到,田野里的麦苗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像铺了一层绿地毯,宽阔平坦的马路直通村内。

吴庄村,与平顶山市叶县搭界,宁洛高速穿村而过,曾几何时,望着高速公路上一辆辆疾驰而过的汽车,村民总是羡慕不已:“俺村的发展速度,要是能像那飞奔的汽车一样快,那该多好啊!”

发展,快速发展,这是吴庄村群众几辈人的夙愿。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村里的发展一直是老牛拉破车般慢吞吞,村民们急,镇上急,县里急。

这样的局面,终于在2014年秋天有了转机,村里迎来了驻村干部赵永强。

看着这位40来岁的第一书记,村民们开始嘀咕起来:“看着恁年轻,能在咱这穷村里待得下去吗?也不知道干过农活没有?咱村这个烂摊子,他能磨得转吗?”

对于村民们的这些“闲言碎语”,赵永强心里早就有了准备。“来这个村之前,我在召陵区万金镇刚刚结束驻村工作。”赵永强说,因为老家在临颍农村,自己生长在农村,加上一直在市农科院工作,所以对于农事、农活,他也不是“门外汉”。“既然来了,也得干出点样子啊,不然将来走了,心里也过意不去啊!”

“想不到,咱村也能走平坦路了”

既然驻了村,就在吴庄村安了家,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干起来。

进村第一天,一件事就堵在了赵永强心里。“农科院领导来送我驻村,结果到了村口,车就进不来了。于是我们一起下车走,结果还没走进村里就走不下去了。”赵永强说,村里的路太烂了,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到处是土路,还坑坑洼洼。村里的道路年久失修,严重影响着村民们的出行。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赵永强决心把修路作为在吴庄村扎下根来的第一步。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修路,村里没有钱怎么办?

赵永强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跑”,二是“筹”。他市里、县里来回跑,去扶贫部门、交通部门跑,进行沟通、协调、对接,去单位筹资,让亲戚朋友们也“赞助”点。就这样,他先后协调项目资金173万元,对村里6000米长的主干道进行整修,实现了路面全部硬化,彻底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问题,目前,整修工程已经全部竣工。

竣工那天,村里70多岁的老党员孙华贵流泪了,他紧紧握住赵永强的手说:“赵书记,想不到啊,咱村也能走平坦路了。”

修路只是第一步,村里的基础设施还很差,诸如村民基本生活用电满足不了、村里的环境卫生较差、没有一个像样的村委会等,然而,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情都在赵永强驻村的三年时间里得到了解决。

“这几年吴庄村的村容村貌变化可大了。”采访时村民们对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如数家珍:一栋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拔地而起;496户村民的用电线路得到改造;村里的高、低压线路也得到了改造,夏季用电高峰期村里也没有再断过电;在村内南北主干道安装了35盏路灯,点亮了夜晚的村庄;种植绿化苗木1800棵,对5000米主干道进行了绿化……

种花生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光修修路、安安路灯、搞搞绿化,这能顶个啥饥饱啊,驻村不是来干面子活哩!”在村民们看来,凡事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真金白银装进兜里睡觉才踏实,有了致富门路脱了贫才安心。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呢?为此赵永强开始在村里进行调查摸底,很快便摸清了情况: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也没有什么工业项目,唯一不缺的就是地,全村不到2000口人,3000多亩地。

摸清底数后,经过与村委讨论,赵永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还得在土地上找门路。

他向市农科院领导汇报了情况后,决定充分利用市农科院的农业技术优势,把一些农业研究项目引进吴庄村。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市农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很快市农科院对此进行了调研,决定在吴庄村建设“千亩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把花生新品种“漯花4087”的示范推广基地放在吴庄村,并派出花生研究专家周彦忠进行无偿跟踪服务。

“吴庄村是黄土地,比较适合种植花生,而且花生价格近些年较为稳定。”赵永强向村民推广花生种植时,老少爷们又是大吃一惊,“村里年年都是种小麦和玉米,种花生中不中啊?”

村民们的担心,赵永强也考虑到了。他对村民们说:“农科院第一年免费向大家发放花生种,农药、化肥也是免费送,等花生熟了,我们负责收。”

后顾之忧解除了,村民们跃跃欲试。2015年10月,第一季花生成熟了,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我市农业专家实地测量产量,亩产519.75公斤,产量不低啊!价格也不低,每斤卖到了三块多,掐指一算,一亩花生收入有3000多元呢。

尝到甜头的村民对种花生更有信心了。2016年,吴庄村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余亩。村里的贫困户王希亭连续两年种了四亩多花生,手里存了一些钱后,今年准备把房子翻新一下。

“现在是一季麦,一季花生,光种花生一年就能收入1.5万元,比种一季玉米强多了。”王希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账在他看来是实实在在的增收了。

记者在吴庄村采访时,看见村民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捧着簸箕,挑拣着一粒粒饱满的花生,谈笑风生。“趁着农闲,先把花生种剥出来,等收了麦还接着种花生。”一位村民信心十足地说。

据村干部估算,今年全村种植花生面积可达1500亩。值得一提的是,周边一些村庄的农户,看到吴庄村种植花生尝到了甜头也纷纷开始种植花生。

就在村民们感觉种花生是条不错的路子时,赵永强却不满足于现状,他又有了新想法和新动作,他准备把花生粗加工项目引进村里,再给村民们购置一些花生烘干机、脱粒机等设备,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 把花生“吃干榨净”,争取让吴庄村的花生种植形成规模,再上档次。

见到实惠后,村民们对赵永强更加信任了,一些村民三天两头往村委会里找他求指导:“赵书记,俺想种土豆,缺技术,你给俺找点技术专家指导指导呗”“赵书记,俺今年想种点甘蔗”“赵书记,听说农科院在咱村里要建小麦百亩高产示范田,俺也想试试”……

“这几年,村民们咬定‘农’字不放松,围绕土地搞经营,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采访结束之际,赵永强带领记者在村外庄稼地里转了一圈,一亩亩地膜覆盖的土豆正在生根发芽,一棵棵桃树正在舒展腰肢,一片片高产小麦田长势喜人,吴庄村里春意融融,处处孕育着生机与希望。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