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别当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3月15日 星期

课改成就精彩 阅读助推成长
——郾城区实验小学语文课改纪实

□本报记者 李 丹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课题改革为抓手,鼓励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技巧,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自信,为孩子成长打下坚实基础。”3月13日,记者在郾城区实验小学采访时,校长陶灿功告诉记者,“我相信,随着时间积累,当这些学生升入中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这种学习的后劲会逐渐显现出来。”

不以试卷论优劣

为课题实验“开绿灯”

郾城区实验小学从事语文课题改革有些年头了,只是以往担心学生参与课题影响成绩,家长和学生会有意见,放不开手脚,课题改革时断时续,投入精力时间不少,却几乎没什么效果。鉴于此,陶灿功考虑再三决定:为每个年级参与课题实验的两个班级学生和教师“开绿灯”,他们将不再参与考试和考核。学校语文教研室主任、语文课题改革负责人王瑞华老师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学校不以试卷来评价教师和学生。这样我们内心踏实了,做课题也大胆了,成效十分明显。”

如今,卸掉应试教育的枷锁,消去教师的顾虑,以“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为主要内容的学校语文课题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激发阅读兴趣

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教师、五年级年级主任侯红玲介绍说,她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课本知识占比重较少,学生主要就是课外阅读。侯红玲所带的实验班五(3)班学生,每天晚上通过班级家长微信群进行课外朗读、好书介绍、读书感悟等分享。“学生喜欢,家长也支持,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侯红玲说,“多读书带给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课堂发言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有一定深度。”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课题组萌生编写校本教材的想法。课题组老师和各年级语文教师一道,翻阅多个版本的教材及大量参考书目,寻找适合学生的文章。由于工作量繁重,参与的教师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一忙就到大半夜,节假日也不能休息。如今,各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人手一本校本教材,不仅包含经典背诵、美文阅读、读写手拉手、诗词积累等内容,更饱含着全校语文教师心血和期盼。

“校本教材也有了,阅读的时间从哪儿来呢?必须进行课堂改革!”王瑞华说,校本教材融入课堂以后,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实验班老师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文章,让学生在多篇文章的分析、比较中积累写作技巧和方法,并运用到日常的写作中去。教学方法的改变,也促使学习方法的改变。实验班学生每个月至少读完一本课外书,学校会组织读书交流会、图书跳蚤市场,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加了阅读乐趣,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培养语文素养

助力学生成长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王瑞华所带的五(2)班学生小何(化名),以前不敢在课堂上发言,说话声音小,连不成句。现在,小何不仅在课堂上声音响亮、大大方方地回答问题,而且发言也很积极。侯红玲认为,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生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学生更好带了,与老师的关系也更融洽了。一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制作完成水果拼盘后,主动让班主任老师一起品尝。“我们的学生心中还是想着老师的。”侯红玲老师欣慰地说,“看来我们平时们教育孩子多读书、学做人确有实效。”

如今,郾城区实验小学语文课题改革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肯定。该课题已被中央教科所立项为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被评为省一等奖。“一年多来,实验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写作能力等,都提高很多。”陶灿功说,“我们的校本教材在使用中还会根据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补充,不断进行完善。”


上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