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3月16日 星期

中国经济会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发

(上接03版)

Q

简政放权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四年来您一直都抓住简政放权这件事情不放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您所要求的本届政府要精简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了,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二呢?这项工作要不要继续往下推进,如果要继续的话您准备怎么推进?

A

必须刀刃向内,用壮士断腕精神推进

李克强:简政放权核心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我们的确已经完成了本届政府成立之初确定的任务,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发现这里面的名堂多了,不仅是审批权,还有名目繁多的行政许可、资格认证、各种奇葩证明,让企业不堪重负的收费等等,这些都属于简政放权要继续推进的内容。我们就是要在推进过程中,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该管的事情上来。政府确实管了一些不该管、也不应属于自己管的事情,它束缚了市场主体的手脚,降低了行政效率,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我一直说要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坚韧不拔地推进这项改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不管有多大阻力,要相信我们有足够的韧性。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上,把市场的准入放宽了,那就要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环境。

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以及涉及食品、药品、环保等群众密切关注的违法违规问题要坚决查处。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少烦心、多顺心。要把更多的力量用于扶贫攻坚、棚户区改造、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诸多民生关注的方面。

简言之,就是要向依法依规的市场主体发出“前行、前行、再前行”的信号;向依靠劳动创业创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绿灯;对那些违法违规不良行为,就要及时亮出黄牌,甚至出红牌罚他下场。

Q

半岛问题

记者: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先生从今天起访问日本,之后他还要访问中国和韩国。外界认为此访的重点之一是讨论朝鲜半岛问题。当前,朝鲜继续试射导弹,推进核武计划,导致东北亚局势非常紧张。在此背景下,中国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行动来缓解紧张的地区局势?中方将如何同日本等相关国家合作,解决朝核问题。

A

谁也不愿意自己家门口整天闹个不停

李克强: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对于联合国安理会已经通过的相关决议,中国一直态度鲜明,而且是全面严格执行。中国始终是核不扩散体系的坚定维护者。

的确,近来半岛乃至东北亚出现了一些紧张的气氛,紧张很可能会导致冲突,会使相关各方都受损。我们希望的是,各方共同努力,把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使大家都回到对话的轨道上来,最终解决问题。按常理说,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家门口整天闹个不停。

Q

记者:去年以来两岸关系越来越复杂严峻,前景令人担忧。面对这样的形势,大陆如何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以及两岸同胞的福祉?

两岸关系

A

会继续提供优惠,终归我们是一家人

李克强:两岸是骨肉同胞,血浓于水。不管岛内形势如何变化,都割断不了两岸的亲情,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也改变不了我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诚意。

我们对台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要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

两岸的和平发展确实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概有500万台湾同胞往返于大陆和岛内。我们会出台更多政策让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创业、工作、生活,享受一家人一样的便利条件。

对台商来大陆投资,我们是欢迎的。我记得去年在记者会上曾经有人提出,希望继续保持对台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我重申:我们会继续提供优惠,让台商、台湾同胞和大陆一起共享发展的机遇。终归我们是一家人。

Q

就业形势

记者:您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报道说,您每个月在看经济指标的时候,非常关注就业的变化。我们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您特别提到今年我国的就业压力加大。请问总理,今年会不会出现群体性的失业问题?

A

不会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

李克强:稍加注意你们就会发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当中,有一项是抬高的,那就是今年我们要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比去年的目标增加100万人。我们之所以要有6.5%左右的经济增速,稳增长主要还是要保就业。因为就业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财富增长的来源,也是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已经连续4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00万人以上,今年更是强调就业优先,就是要保证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把失业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这几年我们一直处在新成长劳动力的高峰,今年的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光高校毕业生就达795万,创历史新高,还有500万左右的中职毕业生,加上去过剩产能需要安置几十万转岗职工等等。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就业的环境,不是靠政府去提供“铁饭碗”,而是让人民群众用劳动和智慧去创造或者说打造“金饭碗”。这几年我们就是通过创造岗位,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这里,我想请外国记者朋友能够多报道中国的就业岗位是靠自己创出来的。

我们完全有能力扩大就业,不会也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对于一时不能就业、生计没有着落的群众,政府会负起责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Q

记者: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您认为过去四年多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最难攻克的又是什么?

深化改革

A

不仅会触动利益,而且要触动灵魂

李克强:你问的问题虽然简短,但比较大。如果说到四年来施政的主要成果,那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们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始终是中高速增长,四年来增速波动也就是一个百分点左右,可以说是平稳的。而且这不是靠“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来获得的,而是通过推动产业、消费升级,使经济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出现向好势头,更重要的是带动了5000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

这几年,我一直听到中国经济会“硬着陆”的声音,可以说不绝于耳。去年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出现7年来增速最低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这几年的实践可以证明,中国经济“硬着陆”论可以休矣。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我们会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没有问题和挑战,所以要推动改革。说到最难的,还是在深化改革方面。比如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这不仅会触动利益,而且要触动灵魂。要让权力不能任性,就得把那些不应该有的权力砍掉,有些涉及到部门利益,要压缩寻租空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从中央政府一直到地方、到基层,都要这样做,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我到有的地方去看,在简政放权中一次封了109个公章,用一个公章代替。中国太大,不知道类似公章过多的情况哪些地方还有。你们可能也都记得,在前几年两会上,曾有人展示了一个项目审批“万里长征图”,据说现在变成“百里”了,百里也不短啊,还要继续推进。我前面已经讲了,不管有什么样的阻力,我们都有足够的韧性推动改革。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让群众得到实惠。为政之要就是要舍小利、顾大义、顺民心。

(下转05版)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