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4版)
推动双创
Q
记者:去年10月您到深圳参加“全国双创周”主会场的活动。据统计,一周之内有50万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场面非常火爆。过去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现在共享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请问总理,您觉得“双创”的热情会持久吗?
A
让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热情持久不衰
李克强:“双创”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推动“放管服”改革,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3年多来,每天平均有4万个以上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相当于每年新增1000多万个。我和有些外国的领导人谈到这件事,他们很惊讶,这相当于他们国家中小微企业的总量。其实“双创”不仅是中小微企业的事,也是大企业的事,现在许多大企业也在推动“双创”,在线上创造很多众创空间,让线上的工人当创客,和订单背后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更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双创”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双创”不仅带动了大量就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它也是一场改革,因为它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它也创新了生产模式,许多新业态,像共享经济、“互联网+”等等,可以说层出不穷,这些新业态有的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产生的,新旧嫁接,有的是“老树开新花”,总的看它适应了市场的需求,适应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另外,新业态的成长也倒逼了政府职能转变。确实,这些新业态很多是过去未知的,有争议是正常的,我们还是要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理念审慎监管,促使它们健康发展。
我一直在想,也一直这么认为,中国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高技能的人才,与近8亿的劳动力结合起来,能创造的财富,激发的能量是难以估算的,也会给市场,包括世界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政府就是要创造环境,让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持久不衰。当然“双创”和许多新事物一样,发展过程当中一些方面、一些企业会遇到曲折,但是大方向是正确的。
一国两制
Q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您首次提到了“港独”问题,指出“港独是没有出路的”,这是否意味着政策上会有什么变化?比如在落实“一国两制”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否会更加强调“一国”而弱化“两制”?或者以后中央对香港的支持会减少?
A
今年准备在香港和内地试行“债券通”
李克强:对“一国两制”的方针要全面理解和执行,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说了,“一国两制”的实践要不动摇、不走样、不变形。
至于说支持香港发展,中央政府会不断地加大力度,继续出台许多有利于香港发展、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合作的举措。比如说去年我们出台了“深港通”。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开放债券市场,这是国家的需要,香港也有平台。我们准备今年在香港和内地试行“债券通”,也就是说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外购买内地的债券,这是第一次。香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有利于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香港居民有更多的投资渠道从而受惠,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住房产权
Q
记者:今年两会前夕,中国政府网联合27家网络媒体共同发起“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征集活动,澎湃新闻和今日头条就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问题进行了网上投票。到目前,已经有2131万网友投给了“房屋产权70年到期后怎么办?”,排第一位。请问总理,国家准备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A
70年土地使用权到期可续无需申请
李克强:中国有句古话:有恒产者有恒心。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群众,对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问题普遍关心是可以理解的。国务院已经要求有关部门作了回应,就是可以续期,不需申请,没有前置条件,也不影响交易。
当然,也可能有人说,你们只是说,有法律保障吗?我在这里强调,国务院已经责成相关部门就不动产保护相关法律抓紧研究提出议案。
企业税负
Q
记者:我们在调研采访中了解到,现在一些企业抱怨税费负担过重,辛苦半天也挣不了多少钱。也有消费者抱怨,很多高品质的产品在国内生产不了。请问总理,您对此怎么看?有什么进一步改进的政策措施?
A
力争今年减税降费达到万亿元
李克强: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很多篇幅提出了许多措施来强调,今年要推进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特别是那些名目繁多、企业不堪重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些收费本来是有用途的,有的是用来“养人”的,减少收费,那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我明确提出,中央政府要带头,一般性支出一律减少5%以上。我在参加代表团讨论时,许多地方政府也都有这样的表示。
我们就是要用政府的“痛”换来企业的“顺”,让企业轻装上阵,提高竞争力。我们还要通过像降网费、电费、物流成本等措施,力争今年减税降费能够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当然,根本上还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至于消费者抱怨中国的一些产品质量不优,这说明我们的企业需要让产品进入质量时代,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提升企业产品和装备的质量。国际上有一种舆论,说是不是中国会减少进口,开放有所收缩,这是误解。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必然要更大地打开开放的大门,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当然我们会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让中外企业双赢。
对于普通消费者所需要的一些优质产品一时供给不上,我们还可能考虑降低关税、增加进口。总之,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从中受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企业下决心,通过发扬工匠精神,使自己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环境保护
Q
记者:这几年雾霾成了百姓心中的一个痛点,严重地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但是每当重大活动来的时候蓝天也就回来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拍照、刷朋友圈。请问总理,怎么样才能让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呢?
A
蓝天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李克强: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蓝天和空气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蓝天,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环保特别是雾霾问题的挑战。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了五条措施,会坚定地向前推进,真正打一场“蓝天保卫战”。但是也坦率地告诉各位,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我们治理雾霾目前重点对着燃煤、尾气排放、扬尘等,但今年我参加两会讨论的时候,有科学家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因素,雾霾的形成机理我们还没完全搞透。他说中国北方冬季的雾霾成因在全世界都是特殊的,当然,这个因素我不便在这儿讲,科学家还要做充分的论证。但是,我想明确,国家为此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来,使治理雾霾更加有效。
大自然的阴晴风雨不是人类能支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可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