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两城同创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3月16日 星期

废品收购站点整治见成效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实 习 生 崔 婕

空地上搭个简陋棚子就营业,各种塑料瓶、废旧纸壳、废铁等杂乱摆放、堆积如山,可谓是广大市民对废品收购站点的印象。如今,当你从一些废品收购站点经过时,却不易察觉到这里是一个废品收购站,院内的废旧物品分类整齐堆放。之所以有这么大改观,还得从“两城同创”工作说起。城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环境专项整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市“两城同创”办公室联合市工商局等部门对全市232家废品收购站点进行排查,做好文明创建宣传,指导各个废品收购站点搞好规范经营,自觉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环境卫生变整洁

记者走访市区交通北路的两家废品收购站点发现,过去物品摆放杂乱,废纸箱、废瓶子和铁皮乱堆积等现象已不存在。

废品收购人员,深入每个社区小巷,可谓与居民生活、市容市貌密切相关。以往收购人员缺乏统一管理,废品收购站无照经营等现象时有所见。整治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也是我市“两城同创”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整治,无照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再生资源流动收购人员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其中,市民李女士表示,以前她经过废品收购站都要加快脚步,尤其是夏季,天气炎热,收购站里的废弃物容易引来蚊蝇、滋生细菌,影响环境。“你看看现在,环境卫生整洁,道路也通畅了,更不会因为恶臭味加快脚步了,整治之后就是好啊。”李女士说。

交通北路附近的居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大多数废品收购站卫生环境差,压缩塑料瓶和敲击金属产生的噪音也常常让人心烦意乱。而现在通过整治之后,环境变干净了,噪音也没了。”

随后,记者走访了以前的一些废品收购站点发现,有的已经被取缔,而有的搬到了郊区。

标准化规范管理

“以前经常看到废品收购站的人将废品放在马路上,而且敲敲打打。不仅阻碍通行,噪音也特别大。现在不仅通行顺畅,噪音减少,路面的环境也变得更好了。”市民王娟告诉记者,整治之后,废品收购站的经营秩序良好,而且醒目的绿色招牌,让人也感到更加清新。拿着废品去卖也更方便,反正受益不少。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各个废品收购站通过整改之后,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一家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告诉记者:“由于废品收购站大多在居民区附近,大量的废纸、泡沫塑料等易燃品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一些废品收购站成为销赃的窝点,也让不少居民感到不够安全。有些从业人员的素质比较低,不将收来的废旧物品整理干净,也是导致人们对废品收购站印象极差的原因之一。而通过整改,现在我们废品收购站的条件明显比以前好多了。”

“根据相关规定,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必须取得营业执照,不得超范围经营。取得营业执照后还必须到相关部门备案登记。通过整治,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坚决予以取缔。很多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是按照相关规定经营的。”市“两城同创”办相关负责人说。

“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对全市232家回收点进行地毯式综合整治,尤其是对主干道两侧的废品回收点进行了清理整顿。从目前看,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市“两城同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通报整治工作进展,推动问题及时整改。

“通过督导检查,各区积极行动,清理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统一制作、发放封闭式环保流动收购三轮车,并在条件成熟的社区设立统一样式的绿色便民回收亭。”市“两城同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整治工作开展之前,全市共有再生资源站点232家,普遍存在脏乱差、物品乱堆乱放、病媒生物防制不到位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部分站点出店经营和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市貌。

记者了解到,经过整治后,建成区内232家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已搬迁完毕,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治。各区按照整治的要求,继续加强日常巡查,实行网格化属地管理原则,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反弹。

市“两城同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加大督导检查,巩固前期成果,防治死灰复燃。

整治前后对比

整治前,交通北路北段一废品收购站门前道路两侧堆满了旧轮胎。

整治后,废品收购站门前道路两侧干净整洁。

整治前,南环路毛寨村附近一废品收购站的样貌。

整治后,废品收购站搬迁,变成了交易市场。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