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老窝镇老许村位于老窝镇南部,西与召陵镇久寨徐村相邻,东与青年镇接壤。
老许村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长约2.2公里,有村民小组5个,共323户1447口人,党员35人。
老许村耕地总面积2080亩,有效灌溉可耕土地面积1860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烟叶。有葡萄种植园60亩,鱼塘5个,养殖场两个。
老许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502人,低保人口36人,五保户5户,贫困户64户291人,是被河南省政府确定的省级贫困村。
从2015年9月至今,在驻村第一书记李耀卿的帮助下,老许村47户224名贫困村民脱贫。同时,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观,村干部和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劲头明显提升。
新建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及村卫生所、幸福院。
李耀卿(左)和村民许怀银谈心。
大棚里,许学勤查看西瓜苗长势。
3月21日,天气晴好,春风和煦。
上午8点30分许,记者随李耀卿来到老许村。步行在去村东蔬菜大棚基地的路上,无论是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还是正在建新房的村民,以及田间地头劳作的菜农,大家看到李耀卿,都亲切地和他打招呼。
好人缘从何而来?这要从2015年9月李耀卿任老许村驻村第一书记说起。
理思路,为贫困“把脉”
2015年9月,李耀卿一到老许村,就邀请村干部座谈磋商,主动拜访老支书、老党员,逐户走访贫困户。
“老许村是省级贫困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没落,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没目标、没方向。”李耀卿告诉记者。
砖瓦运输原是老许村的传统产业,但随着国家墙体材料新政策的实施,黏土砖退出市场,村民失去了赖以生存、致富和发展的门路。
同时,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村里人居环境很差,生活垃圾靠风刮,生活污水靠蒸发。
此外,村内主要道路路面坑坑洼洼,严重影响村民生活。
如何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让贫困百姓看到希望并逐渐脱贫致富,成了李耀卿日夜思考的头等大事。李耀卿觉得,一个有事业心、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村支书和一批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村干部,远比争取到一两个扶贫项目重要得多,更有助于脱贫致富。
根据实际情况,李耀卿制定了驻村两年规划,明确驻村帮扶期间要实现的目标、保障措施等。同时,他还引导村干部养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目标指明方向的工作习惯,使每命村干部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工作职责,都知道在脱贫攻坚工作链条里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
他牵头组织市国税局党员干部到老许村开展党建帮扶,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层党建工作进行探讨交流。给全村35名党员上党课,培养党员的宗旨意识、奉献意识,把村干部和党员团结起来,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
砖瓦运输行业没落后,不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方向,脱贫致富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李耀卿把目光盯在了重点扶贫项目建设上。
他与村干部们一道,研究制订了《老许村发展转型升级“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开展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年久失修的6条主干道进行全面修整和硬化,解决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出行难问题;第二步,争取产业脱贫项目,帮助64户贫困户建设无公害优质叶类蔬菜大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脱贫问题;第三步,发展包括葡萄种植基地、果蔬保鲜库等项目在内的村集体经济。
根据全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各个贫困户致贫原因,李耀卿和村干部把因病致贫返贫、因残致贫无力脱贫、劳动力缺乏致贫等贫困人口作为帮扶重点,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致力于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修道路,不再走泥泞路
3月21日,走在村内宽阔的水泥路上,李耀卿感慨:“原来村里的道路,汽车轮胎有多高,坑就有多深。其实,当时修路的时候挺作难的。不过,为了朴实的乡亲们,作难也值啊!”
为脱贫,李耀卿向市国税局党组汇报,积极争取支持。记者了解到,市国税局向老许村投入帮扶资金28.5万元。
同时,他向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全力争取扶贫项目资金。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扶贫项目5个,专项和帮扶资金284万元,整修道路6条2.7公里,安装节能路灯160余盏,改造村内下水道910米,新打40米灌溉用井6眼、200米饮用水井一眼,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如今,老许村村民出行不再走泥泞路,大小街道路灯全覆盖,还吃上了自来水。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提升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树立了村干部的威信,村民们开始对李耀卿和其他村干部有了笑脸。刚开始误解李耀卿的村民,也主动给李耀卿递烟、打招呼。
帮脱贫,圆村民致富梦
在老许村优质无公害叶类蔬菜产业脱贫项目基地,30多个蔬菜大棚蔚为壮观。村民李记绳、李报等几个人,正在架设电线,为后续用电做准备。
李耀卿说:“建设这些大棚,我们没有花一分劳务费,都是我们自学自建的。其实,这也是当时为了省钱逼出来的办法。”
在这个产业脱贫项目实施中,村里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有土地出租土地,建设资金则是村民股份制投入一些、驻村帮扶单位支持一些、财政扶贫资金保障一些。
在前期种植试验和外出考察蔬菜种植成功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李耀卿适时组织村民加入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股份制和承包经营的方式,吸纳64户贫困户承包经营蔬菜大棚,大面积、成规模、阶梯式种植各类蔬菜和瓜果。根据蔬菜瓜果种植的特性,李耀卿还提出“时令销售、错峰销售、不饱和销售”以增加销售收入。
通过实施产业脱贫,建立村集体支柱产业,实现了村集体的财富积累,同时转移了村里大量富余劳动力:有钱挣,还不耽误其他农活。
截至目前,老许村已经有47户224人脱贫,占全村64户贫困户的73.44%。
贫困户许学勤承包了两个大棚种西瓜,目前西瓜幼苗长势良好。他高兴地说:“这些西瓜5月份能上市,一亩地按一万斤产量计算,一斤一块钱批发出去,这两个大棚3亩地西瓜就能有3万块钱的收入。”
为让村民尽快掌握大棚种植技术,李耀卿带领村民到山东寿光实地考察学习。同时,邀请农业和土壤专家到村指导,选择符合老许村种植条件的蔬菜。积极设计、注册老许村农副产品商标,打造老许村的农副产品品牌。
葡萄种植基地项目、禽类养殖等项目,也让许多贫困村走上了脱贫道路。
赶潮流,建农民互联网学堂
中午时分,路过贫困户许怀银家,李耀卿口里喊着“老大哥”,就走进了敞开着的大门。
69岁的许怀银老人正在院内剥玉米棒。李耀卿坐下来,一边帮着剥,一边询问家里还缺什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李书记把俺当哥,我也认下了这个弟弟。”许怀银老人激动地说,李耀卿多次给他送来米、面、油,以及衣服、被子。
“我养了三只羊,俺真想送给他一只,让他补补身体,可他不要。”许怀银老人说。
李耀卿对许怀银说,生活上不要亏待自己,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因为贫穷,不舍得花钱,一些农村居民小病不看、大病靠忍,结果越拖越严重。为改变村民这种错误观念,李耀卿邀请我市各大医院到村里义诊,宣传健康卫生知识。
李耀卿还深深地感受到,仅仅从物质上带领老百姓脱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开拓村民视野,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为此,李耀卿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16万元,帮助老许村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文化书屋,并发动市国税干部等社会各界捐赠图书5000余册。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主流,我从长远考虑,并根据村里农副产品生产经营发展的方向和需要,建立了老许村农民互联网学堂。”在村互联网学堂,李耀卿打开一台电脑对记者说,这十几台电脑都能上网,能让村民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一般的通过互联网处理经济事务的技能。
眼下,李耀卿正在规划下一步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的事情,如彻底解决村内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问题,美化村内村外环境,在村内显著位置和墙面宣传健康生活知识。他期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幸福度,实现村里三季有花有果,碧水荷塘,树木葱郁。
李耀卿说:“我有信心让老许村脱贫的同时,建成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美丽村庄。”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