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河村因枯河得名,枯河水流淌数百年,是一条古老的河道。沙河支流,淌过枯河村,流入淮河。原始风貌独特,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村民多长寿。
召陵区青年镇枯河村位于漯河东北30余公里处,240户人家,1100余人,耕地1400余亩,党员22名,全村以种植和养殖为主,“枯河鸭蛋”远近闻名。
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2014年夏季,炙热干旱的天气,使得召陵区青年镇枯河村大片的玉米叶子蜷缩起来。这一切,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农田里有机井,但已年久失修,打不出水来。能出水的,却都集中在一起,不能满足全村抗旱浇地的需求。为了给农田浇水,有的村民半夜在井口排队,相互之间甚至闹了不愉快。这是母志会驻村第一天听到的村民反映。
两年多过去了,在母志会的努力下,村里又多了近20眼深井。不仅如此,村里还修了路,建了广场,安了路灯。同时,村里的集体经济也渐渐壮大起来。行走在枯河村,说起母书记,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村里变化大,母书记功不可没。
促增收 书记推销“宝贝蛋”
2014年9月,母志会来到枯河村任第一书记。
驻村要干些实事,但是先从哪入手?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母志会决定沉下心来,从零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和所想。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母志会一进村,就开始入户调查。他帮助村民干农活,在劳动中增进与村民的感情,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摸清了村情民意。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枯河村的实际,母志会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制订了符合枯河村村情的发展规划。
3月17日,记者来到枯河村采访。在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一旁的枯水河上,一群鸭子惬意地徜徉着。别小看这群鸭子,是村里养殖户的宝贝。
“穆杨的葱,鲍庄的蒜,呼雷张的甜秫秆,枯河的好鸭蛋,齐庄的闺女不用看。”这句远近十里八乡妇孺皆知的老话儿,也让枯河村远近闻名。
枯河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独特,枯河里生长芦草、藻类、河螺、鱼虾等,在河边放养的优良品种母鸭所生的鲜蛋,含有维生素及蛋白、铁、钙质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
腌制的枯河鸭蛋蛋清质细、白嫩,蛋黄流油、沙香味美,食用有益健康,因此在明、清时期为宫廷贡品,又称“宫廷咸鸭蛋”。虽然鸭蛋有名,但是好酒还怕巷子深。加之原产地面积的限制,养殖规模受到了限制。
在母志会的建议和引导下,养鸭户注册了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为了让枯河鸭蛋声名远扬,母志会还鼓励村民参加中国(漯河)食博会,将枯河鸭蛋的品牌推广开来。目前,枯河村鸭蛋在市区开设了专卖店,产品不仅在漯河本地销售,还远销外地。
建设施 村容村貌换新颜
垃圾遍地,村子道路上乱堆乱放着杂物,这是母志会刚到这个偏远小村时的印象。为了改变枯河村的村容村貌,母志会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对村里的街巷环境进行了整治。
为调动村民参与村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母志会以身作则,主动带领村干部一起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主动参与到改善村居环境行动中来,村容村貌得到了大的改观。
枯河村东西交错,笔直的道路南北联通,显得整个村子方方正正。在东西路与南北路的正中间是村里的文化广场。
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两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一边在器材上做运动,一边聊着天。“你可别看我们的文化广场现在漂亮,母书记来之前这里是个大垃圾场。”村民王天恩对记者说,母书记帮村里建了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
枯河村是个偏远村,如何让更多村民走出去,让更多人的走进来?母志会的答案是,修路。“出了村不远就是漯周路。村里的路修好了连到漯周路上,村民进出方便。”如今,村子主干道1.5公里的路修得平平整整,拓宽成了3米,两边还垒了花墙,路两边46盏路灯整齐排列。
办实事 农田灌溉有保证
枯河村原本老旧的村“两委”办公室由于年久失修,经常是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母志会驻村后,对村室进行了升级改造,筹资两万余元按标准修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置了多功能室、电教室、综治室、妇女之家等。
有了办公场地,母志会又带领村党员干部将墙粉刷了一遍,还新添置了桌椅、书柜等办公设施,村委会办公室渐渐变得有模有样。
在枯河村采访,村民更是对母书记打井一事赞不绝口。原来,每到旱季,村里的机井就不够用。而且随着以前打的老土眼子井布局不合理,有的逐渐崩塌,致使水位变浅甚至干枯,根本抽不出来水。于是,母志会决定协调有关部门,为村民打新井。
从2015年起到今年年初,村里多了近20眼井。新打的井不仅配套设施齐全,而且比之前的井深了许多,基本解决了村里农田浇灌问题。
扶贫弱 爱心传递显真情
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枯河村的大部分中青年村民也都出门打工,枯河村成了典型的空壳村。因此,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贫困户成了母志会放不下的牵挂。
为了给孩子们送去一份温暖和关爱,在母志会的倡议下,市城投公司组织开展了走进共建村“微心愿”圆梦活动,并征集到50个“微心愿”。
2015年4月22日,市城投公司的志愿者代表们来到枯河田小学,给孩子们送来了他们期待的礼物。足球、篮球、羽毛球拍、跳绳、垒球等,孩子们的“微心愿”一一得到实现。
贫困户王大方独自一人带着孙女,家里的三间老土房塌了,只好借住在老村室。母志会通过申请危房改造,帮助王大方新盖了四间平房。
王大方身体不好,不能干体力活。于是,母志会帮助他出谋划策,让他把家里的地流转出去,这样下来一年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王大方虽然不能干体力活,却有一门理发手艺,凭借这门手艺,也能有点经济收入,以补家用。
攒后劲 持续发展打基础
枯河村的后续发展一直是母志会思考的问题。在和村委班子协商后,村里组织外出务工的成功及知名人士,愿意回报家乡的,成立了枯河发展基金会,本着自愿的原则募集资金,用于枯河村发展建设、公益事业、环境整治、扶弱济贫等。
母志会在调查中发现,村里种植的农作物大都是玉米和小麦,而且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不高。母志会希望能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及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村民收入。
“今年流转的土地不到400亩 。种上了土豆和辣椒,还没到收获季节,所以村民们还没有看到经济效益。到了收获季节,村民的经济收入上去了,到时候村北边的地都可以流转出来。”母志会说。
母志会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帮助村民建立一个农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客商与村里洽谈种植葡萄事宜。
“建葡萄园是件好事,但是涉及埋桩子、技术投入等,一两年见不到效益。如果让村民投资的话,风险有点大,得慎重。”母志会分析后认为,可以让对方供应葡萄苗和技术,村民提供地和劳力,进行尝试合作。或者让村里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出资入股,赚钱以后分红。
除此之外,为了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根据村里河水环绕的优势,母志会决定为村里招商引资,筹建养老基地。
在母志会的设想中,这个养老基地被河水环抱,水清河美,空气清新,景色宜人。院内配备医院,可供老人随时就医,还要建设大型垂钓场、游泳池、四季采摘园,是老人颐养天年的上好佳地,也是青年情侣休闲旅游的世外桃源。
目前,筹建养老院的各项工作在不断推进中。“希望能建成这样一个养老基地,让村民增加收入,享受服务,老有所养。”母志会说。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