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县侯集镇余庄村是舞阳县西北角的一个村庄,和许昌市的襄城县接壤。余庄村共有耕地1000余亩,173户837人,其中村干部7人,党员32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8户255人。
村里主要产业是规模化大田粮食作物种植、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大部分青壮劳力在郑州、广州、杭州务工(约120多人),主要从事建筑、制衣、电子、餐饮等行业。
喂群鸡子换油盐,一头小猪能过年
在农村,以姓为依托命名很普遍,余庄村乍一看让人以为村里“余姓”很多,其实不然,这个村以杜姓和李姓为主要姓氏,竟然没有一户余姓人家。之所以叫余庄,是因为村民们希望缸里有余粮,手里有余钱。
从村庄的名字即可看出,村民们对发家致富的渴盼。
这种渴盼延续了很多年,据村干部介绍,20世纪末,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喂群鸡子换油盐,一头小猪能过年”曾是这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经济为何如此贫困,用村民们的话来说,那就是村庄地处全县西北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实在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正因为此,2000年村党支部换届时,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杜民山被渴望致富的党员们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在新支部成立大会上,杜民山郑重承诺:任期内不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自动下台。接下来,在村支部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得到调整,随后村“两委”班子理出了余庄村的发展思路:发挥村民的养猪、造林和建筑优势,立足农牧产品的深加工转化增值,构筑可持续发展平台,打造经济强村。
穷村变了,成了镇里的经济副中心
要致富离不开发展资金,可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资金,让本来就贫困的老少爷儿们集资更是行不通。在村“两委”班子的一番思想工作之后,该村较为富裕的村民决定成立一个股份公司,然后以公司引导和帮助全村群众发家致富。后来,村委会又组织部分群众以参股的形式筹集资金,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为群众致富提供方便:对建场规模50头以上的养殖户无偿提供三万块砖和一亩以上土地,协调三万元贷款,赊销饲料,不少农户的日子开始富裕起来。
村里有不少泥水匠,但由于组织松散,村民的收益并不明显。杜民山和股东们研究后,决定把全村的建筑工组织起来,成立了建筑公司,以此促进农民增收。建筑公司成立后购买了大量建筑机械,建筑水平得到提高,生意也就越来越多。
除了在家想法发家致富,不少村民还纷纷外出打工。泥水匠在外面也闯出了名堂,广州、苏州的制衣厂里也活跃着余庄村人的身影。
挣到了钱,村民们的腰包也就鼓了,翻修房子的翻修房子,买小轿车的买小轿车。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看到宽阔的主干道和路两边都盖起了两层小楼和门面房,一些外村人还跑到这里买房置业。村里面小学、幼儿园、KTV、银行网点等一应俱全,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一个小镇。
“现在余庄村的目标是打造成侯集镇的经济副中心,把周边乡村的发展也带动起来。”杜民山介绍说。
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余庄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差,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是镇上划拨6万元,除去给村干部发工资、简单修一下公共设施,也就所剩无几了。由于村里集体经济匮乏,很多事情是想干却干不了。
怎么办?杨小强这位省委宣传部派来的驻村干部,想出了点子。
“我刚到村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多方为村民们考察项目,但又怕这些项目落地后难以为继。”杨小强说,为村里的出路考虑,他专门到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和农村有关系的部门咨询,同时也考察研究过不同的产业,小到养鸡养猪场,大到光伏发电。但是经过分析论证,他认为这些项目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如果因市场波动而赔了钱怎么办?杨小强说:“我来村里就是为了帮村民致富,不能留下来一堆烂摊子。”
今年,杨小强从省里给村里协调来160万元发展资金。
钱到账了,怎样才能让这钱保值增值呢?
在与村干部反复考虑论证后,杨小强在征得舞阳县有关部门的同意后,决定用这笔钱在舞阳县的商业街购买门面房,把门面房出租出去,房产证放县里保存,收益归村集体,用于帮扶村里的困难户。
土地流转,“转”出现代农业
余庄村的耕地之前都是各家各户各自为营,一季玉米,一季小麦,每年的收益很低,仅仅够口粮。由于村子里的青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大多都是留守老人,种地对他们来说费心还费力。据了解,每年到秋收的时候,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千里迢迢赶回来,帮助父母收秋。“俺在外面打工一天能赚一百多,这回来收秋一年一亩地挣不到1000元,少赚七天的工钱不说,加上来回的路费,算下来收趟秋都不划算。”杨小强说,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他和村“两委”班子进行了协商,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决定号召村民们把手上的土地流转出去。
没想到这一号召,响应者很多,截至目前,村里有9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土地都用于了流转。其中,舞阳县大信农业发展合作社就承包了余庄村100多百亩地,大力发展蔬菜大棚建设,已建成90个蔬菜大棚,占地150亩,种植马铃薯、辣椒、黄瓜、西红柿。现在,大信农业发展合作社又投入40万元,正在建设标准化蔬菜冷藏库。
村民们每年可以从流转的土地中获得1000元的租金,到了播种或是收获等用人较多的时候,大信农业合作社还会以每天40元到60元的价格聘请村民帮忙。这样不仅村里的耕地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村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
村容村貌提升,留住美丽乡愁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俺心里也舒坦了,没事就喜欢在村里转转,看看绿树、花草,自在又快活,比住城里还好呢!”3月28日,记者在村里采访时,一些村民谈及家门口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村容村貌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随之增加。“在农村是很少会有下水道的,生活污水都是乱排乱放。但是在余庄村,村内主干道却有一条1.6公里长的下水道。”采访时,村干部介绍说,去年杨小强多方面协调来70万元资金,为村里修建了下水道。下水道的修建使得家家户户的污水不再随便乱排,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在下水道工程完工后,杨小强又协调资金50万元,改造村子南北1.5公里主干道,在现有水泥路基上铺设沥青,项目已完成招投标程序,近期将开始施工。
为了打通20多户村民出行道路,杨小强还协调资金修建村内道路260多米。此外,省林业厅也将向村里投入10万元,准备对村子实施绿化工程,提升村民人居环境,使得美丽乡村留住更多“美丽乡愁”。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让掉队
村里有人富了,他们纷纷盖起了楼房,开起了小轿车,但仍有一部分人还在为温饱而操劳。经过统计,杨小强了解到,余庄村还有64户贫困户,他对此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致富路上绝不能让贫困户掉队。对于因病致贫的家庭,杨小强和村干部们自掏腰包到他们家里慰问,协调医院减免医药费。此外,杨小强还邀请郑州大学一附院相关科室的专家到村里进行义诊,提供医疗服务。他还与村里在广州务工的成功人士联系,为村里的贫困户捐赠棉衣、棉被。
对于经济上的贫困户,村里在流转土地时就和舞阳县大信农业发展合作社协商好,采取公司+贫困户的形式,争取到了县扶贫办的到户增收项目,让64户贫困与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入股或用工方式进行合作,三年内每户贫困户保底分红4720元。2016年,贫困户分红已有2300元。
另外,村里还因地制宜,针对每家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给他们找不同的营生,想尽办法让他们增加收入,努力实现脱贫路上一户人家也不让落下。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王辉、李林润提供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