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赛季中超联赛在外援政策方面进行了大变革,无论对各中超俱乐部还是球员自身来讲,其影响都是巨大的。据统计,截至中超联赛第5轮,共有29名外援登场不足2场,更有12名外援的出场时间为零,这些具备实力且拿着高薪的外援无球可踢,在场边枯坐冷板凳,已经成为俱乐部的“闲置资产”。
外援新政抑制高价引援
本赛季,足协针对外援政策进行了调整,具体内容为:“在2017赛季中超联赛中,上场的外籍运动员(含亚足联会员协会所属运动员)为累计三人次。外籍运动员(含亚足联会员协会所属运动员)注册、报名的规则、数量不变。” 这次新政的推行较之前相比,主要变化还是在外援登场方面。新政推行之后,整场比赛过程中最多只能有三人次的外援登场,与之前的政策相比,在外援使用上的限制还是比较明显的。
足协此举意在调节和限制各球队高价引援,并将间接的调节球员的过高收入,再配合U23新政策,更加希望各俱乐部能够更大的投资青训,也意在激励各俱乐部加大对本土球员的培养。
而新政的突然发布,让诸多完成外援引进的球队瞬间变得尴尬,这一尴尬自然就体现在新赛季中超联赛中。
12名外援至今未亮相
联赛5轮过后,仍有29名外援登场次数较少,至于未能登场比赛的原因,大都是主教练的安排以及个人的状态能否满足比赛要求。当然,也有例外,苏宁的特谢拉遭遇禁赛,而R马丁内斯则是因为伤病无法登场。
不得不提的是,新赛季至今仍有12名外援未获任何登场机会,这12人中有5名亚洲球员、3名欧洲球员、3名南美球员、1名非洲球员,这些球员转会总额加一起估算值近3亿元。另一方面,出场次数不多于两次的外援中也有7名亚洲球员。不难看出,外援新政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亚洲外援。
足协规定每场外援的使用只有3人次,且不区分亚外和非亚外,但在足协的注册名额中,又特别强调5名外援中来自非亚足联会协所属的球员不能超过4名。也就是说,如不参加亚冠,那么亚洲外援几乎就是鸡肋。
合理安排外援成关键
对于目前的中超各队来说,大部分球队将仅有的3个外援名额都放在攻击线上,本土球员则大都来扮演防守和辅助进攻的角色,虽然本土球员水平有限,但结合U23新政,本土球员还是有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相信从5名外援中选出3人登场作战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关键在于主帅如何选,如何搭配,在能使球员得到轮换休息的同时又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是关键。毕竟联赛还有漫长的25轮要去踢,球队也有可能经历多线作战,新政无疑对主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