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老师除了上课,就是备课,枯燥乏味。然而,在位于市区人民东路的一所小学里,有这么一群老师,在教会孩子们文化课知识和如何做人外,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一起练起了书法。如今,学校有不少的老师在课余时间都会安静地坐在办公室练习小楷。近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一人练习,带动大伙纷纷加入
4月24日,记者来到这所学校的二年级教研组,走进办公室,正好赶上学生们下课,有3位老师正在练习小楷。在这个办公室里,大家都在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小楷,而带头人便是史馥霞老师。
“上学那会儿没有学过书法,为了写出好看的字体,就开始练习大楷。想到自己平时工作是面对一群孩子,除了给他们上课,就是听他们下课后的嬉闹声。有时候心根本静不下来。”史馥霞说,为了静心,她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办公室开始练习起了小楷,然后便一发不可收。“平时,改完孩子们的作业和备完课,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除了静心之外,主要想把自己的字练好。”
“我们做老师的平时工作压力非常大,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是调节心境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喜欢。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我了解到的是小楷始创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位隶书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其生动。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书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尽善尽美,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史馥霞说。
史馥霞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小楷的举动,让办公室其他同事看到后深受触动,也纷纷加入了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圈子练起了小楷。加入的老师越来越多,并慢慢在学校形成了一个练习小楷的圈子。
陶冶性情,做个安静的女子
今年26岁的吴艳萍也是练习小楷圈子里的一员。她原来是一个坐不住的女孩子,但通过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小楷,自己漂浮不定的心静下来许多。
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正在练习写小楷。“我偶尔在工作上静不下心来,总想着其他的一些琐事。但是,跟着史老师练习小楷之后,心静下来了,干什么事儿都稳重了许多。”吴艳萍说。
吴艳萍从静不下心到静下心,短短半个学期时间,她写出来的小楷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美感了。“在我们这个圈子,已经形成了老教师带动新教师的氛围,我的字体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以前好看多了。”吴艳萍说。现如今,只要下课没事,吴艳萍就总想拿起毛笔写几下。
“我觉得加入这个圈子是一件受益匪浅的事情。特别是从拿笔不稳到现在写得好看,看着自己写的字,心里非常舒服,还特别有成就感。”吴艳萍说,圈子虽然不大,但是加入练习小楷之后,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一种爱好,陪伴自己20多年
今年37岁的于亚娟已经坚持练字20多年了。这20多年,练字已经从一开始上大学的一项必修课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爱好。
一开始,于亚娟没有摆墨砚,而是用的水写毛笔,“把水写毛笔字当成是一个过渡,水写的干了以后还可以继续练,自己感觉练得差不多了又买来了笔墨纸砚。”于亚娟说,现在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坐下来练会儿字。
在于亚娟的办公室内,有12名同事,几乎每位老师的桌子上都有练习小楷的书写工具,良好的氛围更是让于亚娟对练习小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只要看见别的老师练字自己就心痒痒,有时顾不上摆笔墨纸砚,看见同事的字帖在桌子上摊着,也会写两笔。”
对于练习小楷,于亚娟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自己慢慢学会了静心,“学校课间的时候是很吵闹的,有时打电话都听不到声音。练习小楷还是很修身养性的,泡杯茶、放着音乐、坐下来练习小楷就好像置身于室外一样,外面的一切嘈杂都与自己无关,不知不觉课间休息时间就结束了。”
坚持练习,书法圈子越来越大
如今,在校园里,老师们组成了一个圈子,不少的老师也慢慢地加入进来,练习写小楷。除了练好字体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心静下来。心静了,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现在办公室练习很长时间的同事,字写得都不错。”史馥霞告诉记者,“特别是吴艳萍老师,平时上完课,改完孩子的作业后,没事了就是坐那儿。现在,通过课余时间练习小楷,她不仅心静了下来,字也写得非常漂亮。”
在圈子成员赵峥看来,写小楷绝不仅仅是“把字写漂亮”,而是它所承载和传递着的千年中华文化,表达着民族尊严和文化自信,以及对先贤的尊崇。
“很多楷书作品笔法技巧很好,但是毫无生命和思想。因为,它不能把作品的笔墨线条与书写者的感悟理解,以及书写的诗文情感意境,有机结合并完美地表达出来。现在,我们这个圈子越来越大,大家也都在坚持练习。下一步,我们也会带动家长和孩子们加入,通过这个平台,和家长、孩子们互动,促进师生交流。”赵峥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见习记者 姚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