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红
5月~7月是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由于手足口病以3岁以下幼童发病率较高,如何预防和辨别是年轻家长们关心的问题。4月25日,漯河医专三附院儿科医生祖红杰来到市区沙北某幼儿园,对该园的老师进行培训,宣传预防保健知识。
祖红杰医生说:“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全年均可发病,5月~7月为高发期,在幼托机构经常会发生聚集性病例或暴发流行。”
如何确定孩子得了手足口病
当孩子有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疱疹时就有可能得了手足口病,部分孩子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绝大多数病例为轻症病例,经过适当的治疗,在一周内可痊愈甚至可自愈。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
祖红杰特别提醒,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家长都应立刻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切不可轻视或拖延就诊时间。
出现哪些症状要高度重视
祖红杰医生说,当宝宝出现持续高热,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无力等,频繁呕吐,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等情况,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源通过粪便、疱疹液将病毒污染于玩具、食具、衣物、椅、门把手或游戏设施上,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手足口病的疹子一般为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其主要特点为: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可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家长应注意的是,多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且不断变异,EV71病毒只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作为全球首个EV71疫苗,该疫苗的投用将使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和蔓延得到控制。同时,手足口病疫苗属“二类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EV71病毒易感者。
隔离期间餐具、玩具如何消毒
用含氯(如84消毒液)消毒剂、紫外线(如晒太阳)、高温(如煮沸)均有效。由于含氯消毒剂对皮肤刺激性较大,对织物有腐蚀作用,建议家庭中少用。餐具、玩具如耐高温,尽量选择煮沸消毒法,不耐高温的可选择含氯消毒液浸泡或者擦拭消毒,但消毒后一定要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但常用的75%的医用酒精对手足口病病毒没有杀伤力。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祖红杰提醒,家庭和幼儿园应提高警惕,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牢记“15字口诀”: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后、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玩具及其他日常用品要勤清洗。
吃熟食、喝开水: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勤通风:该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避免宝宝接触患病儿童。
晒太阳:衣被要经常进行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