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金旭
立夏已至,天气热了,各种小毒虫也开始活跃。夏天人们穿衣服较少,容易受到毒虫的伤害。近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了解到我市夏季的6种伤人的毒虫,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夏季易伤人的毒虫有哪些?如何防范?被咬伤后如何紧急处置。
蚊
主要传播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乙型脑炎等媒介传播疾病,人被叮咬后还可以引起局部痒、痛感。
预防处置:避免外在原因引起的蚊子叮咬,常洗澡,保持皮肤清爽,及时擦去汗液;在蚊子活动高峰期,最好穿长袖衣裤;户外运动最好穿浅色衣服。
毛毛虫
部分幼虫身上有很多有毒的刚毛,碰到人皮肤会出现红肿。
预防处置:若不慎身上落有毛毛虫,不要乱拍打,应轻轻抖动掉。皮肤上如沾有毒毛,可用医用胶布把毒毛粘去,不可抓挠或乱摸,否则身体局部会出现极痒的红疹,且会快速扩散,严重时红疹会形成水疱。痒痛剧烈者可口服能止痒的抗组胺类药物。
隐翅虫
在农田、市区公园、道路两侧绿化带有分布。隐翅虫可导致隐翅虫皮炎。直接接触虫体体液是引起隐翅虫皮炎的主要途径。一般5月至10月份处于活跃期。隐翅虫皮炎发生常伴有红斑、肿痛、痒、水疱、发热、化脓等症状。
预防处置:发现有隐翅虫在身上爬行时,不要用手拍打、揉搓,轻轻吹掉或用其他物品将虫子拿掉。
跳蚤
成虫通常生活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市区跳蚤暴发多由于流浪猫、狗等动物携带造成。跳蚤有吸血习性,人被叮咬后会产生大小不同的丘疹,反应严重者有奇痒难耐的感觉。跳蚤还可以传播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多种重要传染病。
预防处置:在家养宠物时应多加注意,发现跳蚤及时用药驱除跳蚤。
黄蜂
马蜂又称为“黄蜂”。体大身长毒性也大,人被蜇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防处置:野外零星几只蜂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不必理会;蜂停落在头上、肩上时,轻轻抖落即可,不要拍打。被蜂群攻击,应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可蹲伏不动,不要奔跑,更不要反复扑打。轻度蜇伤,可用酸性溶液冲洗,如食醋。中度可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或立即用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中和蜂毒的碱性,减弱毒性,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发现被蜇伤者呼吸困难、带有喘息声,要立即送最近的医院急救。
蜱虫
常在山区林地分布,成虫常寄生于牛羊等家畜身上,我市也偶有市民在家养宠物身上发现,蜱虫叮咬可导致局部痒痛等变态反应,也可引起森林脑炎和无形体病等媒介传染病。
预防处置:发现蜱叮咬时不可强行拔除,以防止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乙醚、氯仿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燃烟头、蚊香烤它,数分钟后蜱虫就自行松口,或用凡士林、液状石蜡涂在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去除蜱虫后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如发现蜱的口器断在皮内要手术切开取出。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罗浮山百草油或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