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本地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5月22日 星期
南京一老人,1980年在原漯河人行存入一笔“巨款”
时隔37年 手写存单终兑现

华志英老人取出37年前的存款。
37年前的手写存单。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辉

600元能干什么?别看现在不算啥大钱,但在37年前,那可是一笔巨款!

5月18日,南京市民华志英,拿着两张37年的手写存单,到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中心支行取钱。两张存单一张200元一张400元,共600元,是1980年他在漯河当兵时,存入原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支行的。

时过境迁。中国人民银行早已不再办理存款业务,华志英的600元存款能取出来吗?

37年前的手写存单

华志英今年77岁,在漯河有亲戚。5月18日,他来漯河探亲。探亲之余,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把37年前存入银行的钱取出来。

钱是1980年他在漯河当兵时存到银行的,分别是1980年7月15日存入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支行马路街分理处的200元,1980年9月4日存入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支行车站分理处的400元。

记者看到,两张手写存单的存款期限均是5年。由于是南方口音,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在录入400元存单的储户信息时,还将华志英写成了华志银。

“当时当兵工资比较低,每月也就几块钱,这600块钱是我当兵很多年才攒下来的。”华志英老人告诉记者,当年他存完钱后,部队突然接到换防消息,他来不及取走这笔钱,就随部队到了湖北省武汉市。

在武汉南京没取出来

当年匆忙离开漯河后,华志英一直惦记着这600元钱。

“在现在来看,这600元钱不算大钱,可是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是我军旅生涯的见证。”华志英老人说,1985年,这600元钱到期后,他到武汉的当地银行取钱,可是没有取出来。后来,他定居南京市,也曾去当地银行询问如何取出这600元钱,结果跑了多家银行,仍然没有取出来。

此后,这600元存款就成了华志英老人的一块心病。

今年5月18日,离开漯河多年后的华志英老人来漯河探望亲戚。这次来,他专门带上了这两张存单。

当年的分理处已不存在

华志英老人的600元钱,存入的是原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支行下属的两个分理处。然而,因为金融机构改革,原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支行马路街分理处和车站分理处已不存在,如今的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中心支行不办理存款业务,这两张存单该找谁兑付呢?

5月18日,华志英老人来到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科。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告诉华志英老人,1984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被中国工商银行接管。

随后,工作人员帮他联系了中国工商银行漯河分行。

“我们会查看历史档案,只要能够找到相关票据,一定兑付存款。”中国工商银行漯河分行的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会尽快给予答复。

37年增值750多元

5月19日一大早,喜讯传来,华志英老人两张存单的原始凭证在中国工商银行漯河友爱街支行查到了。银行工作人员让其到银行兑付存款。

经过核算,连本带息华志英老人应得到1352.7元。600元,当年华志英老人眼中的巨款,存入银行37年后为何只是变成了1352.7元?

中国工商银行漯河友爱街支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1980年,华志英老人存款5年,当年的利率还是比较高的,可是5年到期后没有办理自动转存,这笔钱就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最终结算为1352.7元。“600元钱,在那个年代估计能买一套房,现在连一平方米都买不到啊!”华志英老人感叹地说,虽然钱没兑付多少,但是他还是很感谢各个银行积极处理的态度。

“跑了这么多年没办成的事,没想到在漯河两天时间就办好了,总算了了一个心愿。”华志英老人说。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