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曹青青是一名“90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选择了一个听起来很洋气的职业——农场经理人。这份职业和传统农民有什么不同?近日,记者采访了曹青青。
一大早先到大棚干农活
曹青青是源汇区问十乡曹店村人,今年25岁。2016年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回到曹店村做起了农场经理人。“我上学期间就经常在自家地里帮忙。毕业后我决定回家干农业,一方面是责任,一方面也是源自一份热爱。”曹青青告诉记者,2016年4月,她注册成立了一家农业种植园公司,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和瓜果。
“每天早上6点,我就来种植园干活了。白天大棚内的温度在38℃左右,待在里面非常热。必须一大早来,趁凉快干活。上午10点以后,就得出大棚,里面太热了。”曹青青说,从大棚里出来后,她就开始给工人开会,交代近期需要注意的事项。下午,就处理一些人员管理、工资核算等方面的工作。
“我每天晚上8点多洗漱完后,会写一天的工作总结。”曹青青说,干农业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充实。除了日常工作,她闲暇时间都用来学习了。
准备打造休闲农庄
每一种作物种植前,曹青青都要先做市场调研,对未来的市场情况进行预估。这需要多处走访取经。“我是学市场营销的,做前期市场调研、后期销售、人员管理,我觉得都不难。最难的是去大棚里干活,实在太累了。”曹青青说,做农业必须得下田地亲身实践。
“虽然我对这个行业很有信心,说好听点我的工作叫农场经理人,但在很多人看来我就是种地的。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是一说女大学生毕业回家种地,很多人就不理解了。特别是同学之间,有人觉得我干农业没前途。”曹青青说,她一开始还跟人解释,不是种地那么简单,后来也看开 了。随着种植园逐渐建设起来,她也越来越有热情了。
“干农业不是光有资金和技术就能行的,还必须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农学博大精深,我还得不断学习才行。”曹青青说,目前,她正在逐步引入餐饮、采摘、垂钓等项目,准备打造休闲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