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艳彬
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这群能顶半边天的“巧媳妇”,用她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不仅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还带领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成为大家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巧媳妇”。
“巧媳妇”周晓瑞
5月23日早晨8点,在舞阳县孟寨镇下澧社区,刚刚送完上幼儿园的孩子后,周雪慧就来到了上班的地点——舞阳诚信鞋厂。
两年前,周雪慧过着外出务工的生活,人远在广州,家里的孩子和老人都顾不上照顾。听说家门口开了一家鞋厂后,周雪慧就果断辞掉工作回到家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掌握了制鞋技能,周雪慧就在家门口这家鞋厂上班了。如今,周雪慧一个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既能贴补家用,又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我们鞋厂的老板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巧媳妇’。”周雪慧告诉记者,鞋厂老板周晓瑞原来也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2013年返乡成立了舞阳诚信鞋厂。“刚开始,她就是接了一家倒闭的鞋厂,只有十几台机器和几名工人。但是凭着她一股子闯劲和不轻言放弃的毅力,天天跑市场,慢慢地订单就多了起来,厂房也扩大到了800多平方米,生产设备增加到200多台。”周雪慧说。
近年来,周晓瑞培训周边70多名妇女掌握了制鞋的技能,成为一个个“巧媳妇”。
“下一步,我们准备再建一个厂房,安置更多姐妹就业,让更多的姐妹成为‘巧媳妇’。”周晓瑞说。
“巧媳妇”张艳茹
5月23日,在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的舞阳县华宝食用菌种植农贸专业合作社里,香菇种植能手张艳茹正在向各县区“巧媳妇”工程的观摩人员介绍香菇的种植。
2009年10月,张艳茹组织李斌庄村规模较大的10户菇农成立了舞阳县华宝食用菌种植农贸专业合作社,总投资360万元,占地50亩,菌种生产房22间,养菌棚260个,生产棚600个,生产菌袋110多万袋,年产菇300多吨,产值800万元。合作社成立以来,利用基地的产销优势,为菇农提供信息服务并回收农户的产品,解除了香菇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合作社的香菇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几十亩增加到了200多亩,解决了附近10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使这些妇女不出门就能挣钱带孩子。
如今的李斌庄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香菇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家家户户都种植香菇,香菇规模在10万袋以上的就有3家,5万袋以上的有十五六家,一万袋以上的有五十家,小香菇摇身变成脱贫致富的“黄金菇”。
记者了解到,“巧媳妇”工程是由省妇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组织实施的惠民工程,以农村留守妇女、失地妇女、城镇失业妇女等为对象,积极引导服装加工企业开展委托加工、订单生产,组织女能人到农村、社区领办加工站点,促进当地妇女就近就业。今年,全市将培育工业、农业、电商、农家乐、家政等五类“巧媳妇”工程示范点100个,培训2万名“巧媳妇”,解决1万名妇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