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5月26日 星期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穆 丹

近日,我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本饱蘸母爱写成的作品。龙应台的文字如缓缓流淌的河流,不疾不徐,浸润心田。有时,那河流映照着自己的影子,明心见性;有时,那河流裹挟着搁浅在岁月里的贝壳,提醒我未曾察觉的美好;有时,那河流更像是一种引领,水波荡漾间指引未来的方向。

这本书由20篇短文组成,以孩子的成长轨迹为顺序排列。她以细致入微的笔触记录着寻常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带孩子的乐趣和疲乏、为人母的感动和困惑……这是她独一无二的记忆,又似乎是所有母亲的写照。点点滴滴的往事,我们经历着,也遗忘着,或许那些记忆会在柴米油盐的浸泡中变得乏味,或许那些感动会在孩子的哭闹中转瞬即逝,这本书带我们重温似曾相识的过往,你会发现,记忆一旦被唤醒,会有怎样温润的感动。

每个母亲总会经历这样一段时光,那就是孩子刚学会认知世界的时候,他总是被各种事物吸引:载满乘客的气喘吁吁的公交车,一枚被遗弃的纽扣孤零零地躺在地上,打盹的流浪猫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我也曾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这是什么”的问题,或是耐心等待孩子和它们打招呼,一切司空见惯。读到龙应台的这段话,不由心生感动:“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是啊,表面上,我们是在教孩子认识世界,孩子何尝不是以老师的身份教我们如何感知细微的美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佛的境界,也存在于孩子的举手投足间。孩子降临尘世,带着未被浸染的纯粹,他们看似稚嫩的言行蕴含着朴素的哲理。我不敢怠慢孩子每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唯愿和他一起探索生命和自然的奥秘。

作为一位有着自己理想和事业的独立女性,龙应台也有困惑:“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与为人母的喜悦并存的,是大量的私人时间被照顾孩子所占用,甚至连睡整夜觉都成为一种奢侈。当理想被无限期拖延,当轻松自在的生活被一地鸡毛所取代,作为母亲该如何抉择?龙应台的诸多计划拘囿于“母亲”这个身份。朋友问她是否后悔,她说:“还好……”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这妙不可言的体验,我感同身受。她无悔的坚定,代表所有母亲的回答。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困于昼夜、厨房与爱——这就是母亲,纵然心中藏有诗和远方,却甘愿为爱洗手做羹汤。

依据时间推算,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让我惊叹的是,书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却是超前的,许多地方与现代先进的育儿理念一致。最为突出的是对孩子的尊重。龙应台和丈夫吵架后,坐在草地上沉思。儿子凑过来问她在想什么,她不知如何回答,她的内心独白是:“她不愿意敷衍这个小小的人儿,因为她觉得这不及草高的小人儿是个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正是基于这种尊重,在书中我看到了这如思想家般睿智的母亲:她可以克服自己的恶心和恐惧,帮孩子解救一只被困住的老鼠,尽管这种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真是荒唐;孩子的作业写得不算好、字不算漂亮,她也尊重孩子选择不完美的权利;发现孩子吃别的小朋友偷来的糖果时,那温柔而坚定的批评堪称教育的典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或大或小的问题,她都处理得得体而有智慧。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而不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自由,不要以我们的标准去丈量孩子的脚步,长长的路,请允许孩子慢慢地走。

书的最后,是龙应台的两个儿子在十年后为改版重出写的跋。母亲的付出和回报在孩子们的字里行间显现,如她的大儿子安德烈所说:“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他们或许不完美,上课不专心,琴弹得不好,游泳游得不精,但这并不妨碍母亲对他们的爱和包容,母亲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如何作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对于现象如何敏锐静观”。如何培养孩子、要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这值得所有的父母思考。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感动,更有无尽的启迪。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