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古国名,位于召陵区,曾名邓襄寨,现为邓襄镇政府所在地。《路史》谓“夏仲康支子封邓,为邓氏”,始筑邓城。《河南省文物志选稿》谓:“春秋为蔡地,后属楚。”《地形志》亦云:“召陵有邓城。”《一统志》记载:“邓城在许州府郾城县东邓者也。”关于召陵区邓襄镇,历史上可考的记载不止这些。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历经千年风雨的古镇,重温和它有关的历史及传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实习生 李宜书
一个古国:召陵文明源远流长
据郾城县志记载,邓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起源于黄帝时代,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由部落发展为国家,最后于春秋初期被楚所灭。
邓人起源于山东兖州县的邓城,这里曾是有妫氏之女女登的居地,有妫氏是少典氏的妃子,生了炎帝。到了夏代,邓人西迁到郾城县东南三十五里(今召陵邓襄镇)的邓城。这一带是夏朝的活动中心,邓人已属于姒姓的夏朝,夏王仲康之子当上了邓部族的酋长。今太康县西北的邓丘冈,商水县西北沙河南岸的邓城,淮滨县西的邓湾,都因曾有邓人活动而得名。后来,商汤灭了夏朝,邓人又臣属于商朝。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邓国这时已北渡黄河,迁至孟县之西,控制着黄河的孟津渡口,是个军事要地。周武王灭商时,邓国遭到沉重的打击,武王和八百诸侯会盟后,便渡过孟津,直攻商都朝歌,而邓国正当其冲,邓人也被周所征服。另一部分邓人曾于商朝初期,从郾城、登封一带向西退到陕豫交界的山区,即古代邓林,从这里引出了《山海经》和《淮南子》所载的一则神话:夸父逐日。一部分邓人逃入邓林,接受了北狄族隗姓的统治,从铜器《复公子白舍殷》的铭文,可知西周初期邓国之君即隗姓。
一则典故:呈现邓湖美景
如今,当地的知名典故是邓湖莲歌。据《福严寺碑记》记载:春秋时期,邓侯封王邓襄,筑寨而居,名曰邓襄寨。寨的东北隅有一天然湖泊,称为邓湖。湖中有一高台,台上有一座精美的建筑,是邓侯游玩之所。湖内云影波光,莲荷摇曳,每逢盛夏,满湖的荷花被风一吹,互相碰撞,发出响声,如金钟玉佩,悦耳动听,“邓湖莲歌”便由此而来。清代诗人杨祥元有诗赞曰:“石乱云深不记年,谁将精舍建台巅。邓侯歌舞无从问,湖内香分茂叔莲。”(注:茂叔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字,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千古传颂,后人称高雅的莲花为茂叔莲。)清朝举人谢槟的《八景新题》之《邓湖莲歌》:“寺外行云接水光,风前荷芰舞新妆。昔时游赏知多少,台沼于今属梵王。”清代诗人张廷平的《邓湖》:“邓侯游息处,变作佛台深。歌吹繁华绩,清凉钟梵音。荷香幽细细,湖水碧沉沉。谩道沧桑事,悠然今古心。”这是历代诗人对邓湖美景的赞美。
记者在邓襄镇政府东边的一条出村主干道上看到,几辆水泥罐车正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卸下。“西边这个坑塘是我们村新规划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邓湖原来是个很大的湖泊,后来因村居修建、道路铺设,把邓湖分开了。现在当地政府已经着手修建新邓湖,准备大兴农业休闲观光等旅游产业,一个美好的新邓湖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在邓襄镇采访时了解到一个在村民中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即“火烧邓襄寨”。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天神触犯了天条,被贬至下界,成了一个沿村乞讨的叫花子,受尽磨难。一日,他乞讨至邓襄城,饿得两眼昏花,晕倒在路旁。一老翁发现了他,给他端来饭食,还把他领到家里居住。一晃三年过去了,天神历劫结束,在返回天庭时,得知上天要惩罚邓襄一带的人。他感念老翁恩情,又不能泄露天机,便化作一位卖油老汉,在老翁买油时告诉他:“这位老哥,我看你的面相,家里将遇大难,若想躲过此难,可带全家出南门半里许。切记!”说罢便隐身而去。老翁就按天神的嘱咐,率全家人走出邓襄寨,刚走出半里许,身后的邓襄寨便起冲天大火,浓烟滚滚,整个邓襄寨瞬间被大火吞没。这时,老翁方知是天神救了他全家性命。
一处遗址:折射邓襄古老文明
春末夏初,枝叶繁茂的杨树将邓襄镇一中所在的一块高地掩映在婆娑绿荫中。记者顺着邓襄镇一中向西走50多米,一个大湖映入眼帘。“这就是邓湖,从这个方向可以看到邓襄镇遗址的全貌。”当地一个村民热心地给记者当起了向导。
记者看到,一排黄色的土城断面裸露在外,泥土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破碎的陶片。“考古专家说,这些都是龙山文化时期遗留下来的器物,就是著名的邓襄遗址。”村民指着碎陶片告诉记者。
记者在郾城县志上看到,邓襄镇遗址位于邓襄寨,遗址包含有伏牛山文化和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1959年就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高出周围地面6米~7米的正方形台地,周围有土垣,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80米。城墙系用黄土和灰土筑成,城墙断壁处,文化层厚约2米,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兽骨等。陶器有鼎、鬲、斝、豆、杯、觚、侈口罐、侈口钵、小口高领瓮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篮纹等。出土文物表明,遗址包含有河南龙山文化和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一位人物:成就郾城“新八景”
说起和邓襄镇有关的历史名人,不得不说清顺治年间的举人谢槟。谢槟字公翼,自谓洄浀人,《重修龙堂堤碑记》有“谢氏昆季则世居邓襄寨”的记载。谢氏为耕读之家。槟之父谢颜教,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官及刑部主事。槟之叔谢思教,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乙酉科举人。槟少入学,聪慧勤奋,为庠(xiáng) 学之佼佼者,清顺治八年(1651年)中辛卯科举人,曾参与修撰明崇祯本、清顺治本两部郾城县志。郾城之景,文多由其撰写,他撰有《八景新题》,并在其序中说:“邑有八景,原夫好事者收境内山川,点缀佳丽耳。然其间铸意写景,每多附会,而一二真迹反置晦匿不几,令韵事名郁郁终古呼。荆父母有慨于此,令槟改订之,不辞固陋,僭抑八题,与旧刻亦不甚殊,但取其可入图画堪游赏者,非为仅存故事己也。聊附俚言以记其实。”大意是说,原来的“溵阳八景”有写意附会之瘕,真正的景观没能记载下来,按照知县荆其惇的意见,又拟定了一个新的“八景”。为以示区别,名为《八景新题》。新八景即龙塔古篆、溵水风帆、崇岗饮社、老桧烟笼、周坡晓市、邓湖莲歌、裴城烟雨、召陵雪霁。《八景新题》诗均为七言绝句,多有题下说明,以《溵水风帆》诗最具艺术成就。如今,《八景新题》被记录在风景如画的沙澧河风景区,吸引着来漯游客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