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 红)5月27日上午,源汇区马路街办事处组织的“迎端午 居民一家亲”联谊活动在建设路社区锦辉花园小区进行。活动现场进行了包粽子等活动,社区居民还举办了文艺演出。
据马路街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活动所用的糯米、蜜枣、花生、粽叶等食材,全部是由社区居民胡海庆提前准备的。活动的头天晚上,社区居民提前将粽叶洗干净并泡好。5月27日不到8点,社区居民就聚集在建设路社区锦辉花园小区,将两排桌子摆好,准备大展拳脚。
今年70岁的社区居民魏丽萍,包粽子非常熟练。只见她手拿粽叶,窝成一个倒三角,形成漏斗状后,迅速地将糯米、花生、蜜枣等食材装进“漏斗”里,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看到旁边有的居民不怎么会包粽子,魏丽萍还手把手地教。
记者在现场看到,马路街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将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了起来。与此同时,由社区居民自排自演的文艺演出也开始了。台下的居民一边跟着台上哼唱,一边打着节拍,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四五十分钟后,粽子出锅了。马路街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将粽子分发给观看节目的居民手中,共同分享。
“好吃,真甜呀。”社区居民李焕吃着粽子开心地说。社区居民吕凤带着两岁多的外甥一起看节目,当她将一小块粽子喂给外甥时,外甥对她说:“姥姥,真好吃,我还要吃……”
随后,马路街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还与社区志愿者一起看望了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了粽子和节日的问候。
邻里心连心 欢乐过端午
人民路原明胶厂家属院
品美食 聊厨艺 居民围坐话幸福
本报讯(记者 张玲玲)5月27日下午,在市区人民路原明胶厂家属院,70户居民欢聚一堂,将各自的拿手好菜摆满餐桌,一同品美食、聊厨艺,热热闹闹地过起了端午节。
5月27日下午6点左右,在市区人民路原明胶厂家属院,多张桌子连成一排,居民们纷纷端出各自悉心准备的拿手菜。不到半个小时,一条美食“长龙”便在院内延伸开来。
伴随着歌曲《左邻右舍》,大家围坐在桌子两侧,像是家庭大聚会,一齐品尝美味菜肴,分享美食心得、切磋厨艺,诉说着生活的点滴。“邵叔,你做的红烧肉真好吃,给俺说说咋做的,俺也学学。”居民小何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红烧肉,一边现场“拜师学艺”。“先在沸水锅里汆一下捞出来,在肉块上涂点蜂蜜,然后在锅中加油,放入糖、老抽,熬到糖起泡……”居民邵付德耐心地介绍起来。
互敬饮料、互拍合照发朋友圈,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借着这次端午节,邻里们聚在一起,真是太开心了,希望这种活动能多举办。”居民汪付生开心地对记者说,这也是他过得最有意思的端午节。
“真没有想到居民们的参与度这么高,以后这样的活动还会继续举办。”看着居民们在一起和谐温馨的场面,召陵区翟庄街道东方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玉萍说,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增进邻里感情,把社区一个个温馨的小家融成和睦的大家庭,同时也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湘江路新区王庄社居委大院
自发组织包粽子 送给义务保洁员
本报讯(记者 张晓甫 通讯员 郭敬原)5月29 日上午,湘江路新区王庄社居委的大院内,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自发组织包粽子,为常年在社区义务打扫卫生的28名保洁员送去了问候和祝福。
在社居委大院内,一排桌子上面放着几个大盆子,里面盛满了糯米、花生、蜜枣等。“这是社居委的几个党员干部自发组织的,早上5点多就从家里出来开始忙活。”社居委工作人员周俊英告诉记者,这些包粽子的食材是社居委工作人员自己掏钱准备的,有的负责买红豆、有的负责买花生、有的负责买糯米。
先把粽叶折小碗状,再用勺子往里面加糯米、花生……不一会儿,社居委工作人员吕三霞的手里就包出了一个粽子。“这是俺社居委的典范,在家里是孝媳,在外面是干活能手。”周俊英说,吕三霞包粽子的手艺是社居委里最好的,一分钟能包好几个粽子。
今年75岁的杨玉芬坐在社居委大院里,心里乐开了花。“在社区里当了三年的义务保洁员,现在社居委又想起俺来了,这就是乡情啊。”杨玉芬说,她们这些社区居民在社居委的组织下,为社区的26个胡同、6个街道义务打扫卫生。
“俺们一分钱也不要,社区的道路修得这么平坦,卫生变好了,我们看着也舒坦。”义务保洁员丁秀芬说。
“去年社区里的18名义务保洁员退岗了,新组织的10名社区居民接过了打扫任务。老保洁员们为社区奉献了三年,我们应该传承这种优良传统,把社区的卫生打扫得更好。”刚成为义务保洁员不久的康玉凤说。
“粽子包好了,现在开始分发。”上午10点,在社居委工作人员的宣布下,28名新老义务保洁员自觉站成两队,开始领取这些饱含乡情的粽子。“这是乡情粽,是和谐粽。”“谢谢你们。”一阵阵欢声笑语不断回荡在社居委的大院里。
建设路社区锦辉花园小区内,居民们在包粽子。
本报记者 朱 红 摄
湘江路新区王庄社居委大院内,义务保洁员排队领粽子。本报记者 张晓甫 摄
5月30日,尚书房龙舟体验活动在我市沙河欢乐开启。共100位市民参加了活动。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不但体验了激情和欢乐,对端午节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本报记者 王海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