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庄行政村在1999年由召陵区召陵镇黄庄行政村分出,位于召陵镇政府西北1公里处,相邻黄庄村、坡李村。全村共3个村民组,278户,1105口人。该村现有687亩耕地,人均耕地与周围村庄相比较少。
付庄村地势较高,土质为黏质黄土,土层较厚。在2006年时,该村有20多座砖瓦窑,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个人收入都很高。此后,国家开展黏土砖瓦窑集中整治,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引导下,付庄村村民快速发展房地产建设与租赁、仓储、物流、餐饮等,使得第三产业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主导方向。
6月的沙澧大地,麦浪翻金,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力量。6月2日,记者走进召陵区召陵镇付庄村,进村的道路平坦干净,路旁是成排葱郁的绿化树。“程书记给我们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群众就服这样的干部!”付庄村村民、79岁的老党员赵大民对记者说。
入户走访忙调研 深入田间察民意
2014年9月,市人民检察院程景恩受组织委派担任召陵镇付庄村第一书记。
在村支书付念定的指引下,记者在村头麦地见到了程景恩,他正在督导秸秆禁烧。
“程书记和我们同吃同住,真正把咱村当成了他自己的家。”付念定说,驻村后,程景恩迅速完成了从一名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身份的转换。
为尽快摸清村子的基本情况,程景恩到任第一天,就深入村民家中调研走访,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付庄村的田间地头,访遍全部的贫困户,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通过深入走访,程景恩下定决心:一定要俯下身子为村民办实事。
强化基层党建 筑牢战斗堡垒
记者走在付庄村,一座两层村室格外引人注目,村室前新建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上配置了健身器材。记者看到,有的村民在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下棋,有的村民在树荫下乘凉,还有一些村民在运动器上锻炼身体。
“过去我们村连村室都没有,只有支委没有村委,谁当书记去谁家开会。”付庄村村干部付来法告诉记者。
为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程景恩驻村之初,积极协助镇、村先后完成了村支委和村委的选举,解决了付庄村长期有支部没有村委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两委”选举结束后,他与镇主要领导一起与全体“两委”干部集体谈心,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等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有效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坚持每月10日为党务、村务公开日和党员活动日,召开生活会、议事会,组织党员和群众学习,加强党务、村务公开;建立干部坐班制度,建立台账和坐班次序,每天保证1人坐班,坐班记录完整;坚持民主决策,争取群众支持,积极引导“两委”班子规范议事程序和决策办法,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争取广大党员、群众的参与与支持,“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了增强;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购置了齐备的办公家具和电器,并高标准完成了党员服务中心建设。
因村施策开良方 拓宽群众致富路
“俺这个第一书记,真有两把刷子,以前村上哪有啥集体经济,现在可不一样了,搞养殖的搞养殖,搞餐饮的搞餐饮,还有搞运输的,我们村很多房子也都租了出去,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56岁的村民付铁虎告诉记者,程景恩开拓了大家伙挣钱的思路,帮助村民们拓宽了挣钱的渠道。
了解到付庄村集体经济缺乏、实体企业规模不大、村民增收途径不多的现实后,程景恩结合付庄村的实际,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制定了“第一产业向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引进第二产业,重点培育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增强第一产业发展活力,他多方搜集了十几个全国明星村的资料,组织“两委”干部认真学习讨论,并组织部分“两委”干部到市郊的专业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引导传统农业向高效循环农业转移。在发展第二产业上,他和村干部与两个企业进行初步进驻磋商,该村群众还自建工厂1家,2015年该厂赢利700万元,带动本村劳动力就业180人,每人年收入在3.6万元至9.6万元。在第三产业方面,鼓励群众大力发展房地产建设与租赁、仓储、物流、餐饮、商业等。该村新建大型饭店1个,从业人员15人,每人年收入2.4万元;培育专业运输户30个,年收入均在8万元左右。
从2015年至2016年年底,该村第二产业群众增收1348万元;第三产业增收2060万元,共计3408万元,第三产业成为增加收入的主导方向。
心系群众解民忧 尽职尽责办实事
李冬梅今年53岁,嫁到付庄村已经33年了,她在付庄村开展的“好媳妇”评选活动中荣获“好媳妇”称号。说起程景恩,她赞不绝口:“程书记给俺村办了太多实事了,修村室、修路、打井、装变压器,特别关心俺村的贫困户,给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村民付耀红因脑部肿瘤两次做手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生活非常困难。程景恩知道后,带头捐款,并带动全村党员和群众为付耀红捐了1万多元。
在驻村的这二年多里,程景恩不管走到那里,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帮村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成为他最大的心愿:协调资金26万元,建设了面积260平方米的两层办公楼、32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改变了该村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民休闲娱乐场所的局面;协调资金20多万元,打深井两眼;协调资金40万元,改善电力设施;协调资金10万元,积极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开展美丽家园建设活动,改善村容村貌,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和文明意识。
工作干得好不好,成效实不实,群众心里最有数。程景恩在村里做的每一件事情,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召陵镇付庄村地处高岗,原来打的80米深的机井大部分已经抽不出水。要打新井,面临两个困难:第一是该村地势高,井打100米还不出水,施工起来麻烦却不显工,工程队大都不愿承接;第二是打井成本高,每口井费用共计10万元以上,村集体没有资金,支付不起。而村后部分耕地由于地势高、机井不出水,村民无法抗旱,粮食减产严重。针对上述问题,程景恩与水利部门协商,并组织施工队加班加点进行施工,赶在麦收前将两眼深度为130米的机井施工完毕,解决了群众抗旱难、粮食减产的问题。
为了改变付庄村街道脏乱差的面貌,程景恩和村支部反复商量考察,决定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来抓,指导思想是“资金由村集体自筹,任务由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完成,树木由党员分片管理,所有权和收益权归村集体所有”;具体规划是绿化美化付庄村内三条街道和村外两条道路,村内中街为红枫一条街,前街为樱花一条街,后街为红叶李一条街;工作原则是以党员和群众普遍支持为前提;最终目标是“既美化村庄环境,又增加集体收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确定以后,他与支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付庄村群众的觉悟和自觉性都非常高,他们对支部的决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谁家的菜地、临时房、树木、砖头瓦块碍事,都会无条件地自己清理掉,不给支部讲任何条件。”程景恩告诉记者,正是群众的配合和支持,推动了美丽家园活动的快速推进,付庄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以前的脏乱差不见了。
自从程景恩驻村后,他便把自己的电话公布在村头的公示栏,方便村民有事随时找到自己;定期慰问走访贫困群众,帮助3户贫困户脱贫;组织救困募捐,带头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解决燃眉之急;建立服务党员微信群和便民服务微信群,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村民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付庄村发展出谋划策。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