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青年镇砖桥村素以水多桥多著称,有“一里三拱桥”之说。在其2000多年厚重而灿烂的历史中,桥起到了沟通、连接等诸多重要作用。这里的桥大多以砖建成,所以人们才把“太和寨”更名为“砖桥”。
目前,包括汾河及小汾河上的5座现代化大型桥梁在内,砖桥共有19座桥。今天,让我们近距离瞧一瞧砖桥的这些桥吧。
□文/图 本报记者 齐 放
南门桥、牛头桥、西门桥
南门桥位于砖桥村古官道上,也就是现在的老街老南门南20米处。这是一孔石条铺底,青砖和白灰砌成的单孔小拱桥,桥宽三米,孔径一米左右。李保产告诉记者,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从他们往上几辈的老人都见证过此桥,却不知道桥的建造年代。如果这座桥一直没重修过,那么或许行家能从它所用的大青砖上找到这座桥大致的年龄。到目前为止,它的确切建筑年代还没确认。
溪水由寨外东南角、西莲花池顺护寨河西流过南门桥后,南有古官道沟水汇入,而后继续向西200米后又折向北汇入汾河。桥东西两侧这段西流之水曾是砖桥古城八大景之一的“百步倒流水”。
过南门桥顺古官道向南大约120米,官路西侧路沟上有座和南门桥一样的砖拱桥。因位置处于南北官道与东西路交叉处,且东西大道由东向西过桥后又折向南,道路在桥两边形成一个弧形的转弯,所以百姓称之为牛头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曾在此举行公审大会,它见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瞬间。”村支部书记胡友昌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拨款重修了牛头桥,使它可以承受大型车辆的通行。
由南门桥顺护寨河弧形转向村西偏南约350米处,在村西门原来的护寨河上,有座和南门桥一模一样的砖拱桥,就是西门桥。李保产说,这座桥经受住了载有二十多立方米沙石车辆的多次重压。今年春天,村里将原桥南北两孔加长并砌上护栏,使这座见证了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国古城的桥梁,继续为村民服务。
此外,西门桥向北200米处,有座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砖拱桥,砖桥村的人称它为“新桥”,意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之桥。
记者随几位村民从新桥向北一直到汾河,护寨河与汾河交汇处的汾河堤南岸,原来也有座砖拱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兴水利,新建了一座砖结构的以闸带桥的小拱桥,也就是水闸桥。从村里莲花池流来的溪水不仅可以经此桥汇入汾河,汛期还可阻拦汾河过多的洪水涌入护寨河后淹没农田,威胁低洼处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砖桥村西门里侧沿老寨墙向北几十米,就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太和古城八大景之一的西宫园。
李保产告诉记者,砖桥村的西半部,从南门西侧向北,一直到西北角的汾河南岸,曾有筑城形成的六个坑塘,坑塘间建有三个砖拱桥,三桥之间的总距离在1里地之间,这几座桥也被人们称为“一里三拱桥”,为古城八大景之一。
李保产介绍说,从所用材料和建筑形式来看,这三孔小拱桥均由青砖砌成,与牛头桥、南门桥和西门桥应在同一时期修建。三孔小拱桥中最北端的小桥因建于一片地势较高的的地方,也被村民称为“园埂桥”。二十世纪末,村民将园埂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加宽。
令李保产惋惜的是,在村里所有砖拱桥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西宫园东南侧通往老街处的砖拱桥,也就是西宫园桥,1998年村里因拓宽老街通往西宫园南侧的道路需要,这座桥被整体埋在地下。
西宫园南桥、西宫园北桥、园埂桥
出砖桥村北门北行500米左右,由西北流向东南的小汾河(汾河的支流)之上,有座建于1938年至1939年间的双孔石拱桥。根据相关史料记载,1938年春,党组织利用共产党员侯香山任砖桥区长的有利条件,派一批共产党员到砖桥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先后建立了豫东特委领导下的中共沙南区委、区抗敌动员委员会和中共沙南工委。1938年到1939年间,为方便群众通行,沙南区委和后来的沙南工委在这里建了座双孔石拱桥。桥的东西两侧红石头上雕刻有龙形图案,东侧两孔之间上方一块大石头上刻有“幸福桥”三字。
1938年10月初,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砖桥宣传抗战,砖桥群众和商户给部队送来了粮食和鞋袜,侯香山区长还送给彭雪枫一匹高头大马。第三天上午,新四军离开砖桥时,当地党组织和父老乡亲一直把子弟兵送到幸福桥头。
2010年以后,有关部门准备在此建设新钢筋混凝土大桥,遂将此桥拆除。很多知道这座桥历史的人都为之惋惜,毕竟“幸福桥”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附近的人称新大桥为“新幸福桥”。
幸福桥的变迁
砖桥村老街北头的汾河上,是一座现代化大桥,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它的桥墩建在老石拱桥原址上。先前的老石拱桥是大跨度单孔拱桥,桥墩全部由大石磙形的石头垒砌而成,桥拱和护栏均为条石构成,其建筑年代久远。老石桥因处在古老的官道之上,其南端的砖桥村曾聚集有饭馆、旅店、修理铺、小商店等,生意很是红火。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有关部门将此桥拆除后向东移了150米,新建一座砖石为墩、原木铺面并加护栏的砖石木结构桥。老石桥拆除后,人们过往汾河都要绕到砖石木桥,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转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砖桥村在村东侧新开了一条与老街平行的前进路直通该桥。从此桥向西不远便是汾河古渡口,而且桥东400多米处便是汾河与小汾河交汇处。砖石木结构桥坚固耐用,经受过1975年大洪水漫顶的考验。1983年汾河疏浚后,砖石木结构桥被拆除,又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2010后,该桥再次重建。
村支部书记胡友昌告诉记者,本世纪初,水利部门在汾河老石桥原址上新建一座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也就是老街汾河桥,使老街和前进路两条南北大道都能通行,成为召陵区东部的主要县道。
两座平行相望的汾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