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走在通往陈东村的乡间公路上,我们的心情轻松畅快。这是临近小满的一天,初夏的阳光煦暖地照着,南风悠悠地吹着。马路两边的麦田里,小麦泛黄,一种绵软的甜香四处弥漫。树荫下,随处可见一些庄户人在拾掇农具。偶尔能听见几声鸟鸣,仿佛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要在往常,村民陈俊峰也会和大家一样,为麦收而激动、憧憬。但是现在,不会了。他的生活,因为十几年前的一场车祸而彻底改变了。
十几年前,陈俊峰是一个三口之家的顶梁柱。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他在运送重物的途中,三轮车侧翻,车子重重地砸在他的胫骨上,导致胫骨粉碎性骨折。家里举债七八万元,虽然保住了一条腿,但从此要依赖拐杖行走,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被迫辍学,四亩土地承包给别人耕种,一家人陷入了贫困的泥潭。
我们到达陈东村时,正是中午时分。一条纵贯东西的柏油马路,很是气派。路旁的楚河故道,虽然年久断流,但依稀可见昔日的宽阔和辉煌。
穿过京珠高速涵洞,西行约百余米,就是陈俊峰的家。听说我们要来,老陈夫妇早早就在家里候着。
我们和驻村干部潘华杰一同进屋。陈俊峰居住的房屋是三间瓦房,建于1987年,房梁和墙壁上到处都是岁月的沧桑和斑驳的痕迹。麦囤上放着两个老式的板箱,一台缝纫机锈迹斑斑地站在墙角。靠窗的位置是一个老式木床,木床上方是人工搭起的一个简易棚架,固定着两个小电风扇。木床斜对面的三屉桌上,是一台黑白电视机。
瓦房的外面,是两间石棉瓦搭起的灶屋,里面除了一些简单的炊具,还有一个硕大的锅头。原来陈俊峰家的一日三餐,不用蜂窝煤,而是劈柴做饭,一大堆木柴整整齐齐码在大门口的椿树下。
我们里外察看一番,随后招呼陈俊峰坐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下,正准备说些宽慰的话,没想到陈俊峰先开口了。他说:“谢谢大家来看我!像我这种情况,搁以前,穷也就穷了,不会有人放在心上。但现在不一样了,赶上了好政策!”由于说得快,陈俊峰的脸有些潮红。他顿了顿,接着说:“看腿的医药费,政府给报销了三万多。我现在吃上了低保,国家每月还给我80块钱的老龄补助……”
旁边站着的诗人曹世友说:“这下您晚年的生活有保障了。”“是啊,这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陈俊峰附和道,“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国家这么照顾我,我也不能成为政府的包袱不是?我的腿行走不便,但我还有一双手,还有做粉条的技术。”
这时,驻村干部潘华杰说:“这两年,国家推行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对象,我们不仅强调供血,还强调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给老陈联系了村里一个作坊,他帮着干点活儿。老陈的妻子潘莲英,也在陈桥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零工。”
“那这样下去,老陈离小康就不远了!”大家用笑声来鼓励陈俊峰。
陈俊峰憨厚地笑了,眉峰舒展了,精神也显得分外饱满。我们顺着他坐的位置往上看,太阳温暖如初,阳光下的柿子树正结出圆圆的果实。
在回村办的路边,我们看见两个大大的展示牌,上面明确标识着村民的经济状况。原来,陈东村作为省级一类贫困村,像陈俊峰这样的贫困户共有70家。2016年,陈东村按下脱贫的快进键。经过驻村干部和社员群众的共同努力,已经有45户人家脱了贫,人均年收入超过3026元,基本做到了“吃不愁”“穿不愁”,保障了住房、医疗和义务教育等基本权利。如今的陈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整村推进项目投资70万元,新修排水管网4565米,太阳能节能路灯69套,坑河治理全面实施,两条通村道路全部硬化。
更重要的是,村民明白了一个道理:帮扶是外力,作用再大,如果内力不积极,干了也等于白干。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陈东村人正撸起袖子,铆足了劲儿,走在通往幸福的阳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