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现如今,很多人家里都装有智能摄像头。下载一个相关联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时用手机看看家里的情况。比如老人独自在家是否安全,保姆带娃是否尽责,有没有进小偷之类的。我们要给智能摄像头的主人们提个醒:除了你,可能此刻还有成百上千双陌生的眼睛,也在看着你家。(详见本报今日15版)
超八成的智能摄像头成为“直播机”,可能曝光、侵害的不仅是家庭等个人的隐私,还极有可能是一些商业企业的商业秘密,乃至国家的秘密和安全等,危害性可能更深远而且巨大,远在我们可想象之外。在信息为王的当下,无孔不入的智能摄像头成为“直播机”的直接和潜在危害,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据报道,这类智能摄像头之所以很容易泄密,一方面是因为商家没有尽到安全告知和提醒的义务,许多未提示用户如何安全防范,让用户从一开始就不知道或忽略了使用智能摄像头的信息泄露风险。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智能摄像头出厂时应该设置必要的防范措施。但在实际中,许多智能摄像头的生产和销售者,却并没有尽到这样的责任,使得智能摄像头安全漏洞尽显。
再深入一步,八成智能摄像头可能成为“直播机”,监管不力也有难以摆脱的责任。一是有关监管部门对包括网售在内智能摄像头的销售者没有切实履行安全提醒义务,监督处理不到位;二是我国关于摄像头安全信息标准的缺失或不明确,使得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用法律和严管修补智能摄像头的 安全漏洞。超八成智能摄像头可能成为“直播机”,呼唤监管部门立即行动,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制定法律、完善规则、严格监督等,强化智能摄像头安全性。毕竟,堵上智能摄像头的安全漏洞,已然不仅是一个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牵扯企业秘密等经济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问题,任何人都轻视不得、大意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