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 放
目前,无论是一些书籍,还是宣传材料,抑或网络中,漯河的称谓由“溵阳城”“奇頟(é)城”演变成寨内村等,甚至在我市沙澧河风景区中,也有用不锈钢铸成的字体向人们彰显着漯河名字的演变。但这些称谓正确吗?对此,我市常有民间学者对漯河名字的演变提出异议。6月24日,漯河博物馆副馆长赵永胜经过多年认真考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A
奇頟城:不在寨内村而在阴阳赵村附近
赵永胜告诉记者,“奇頟城”又称为“歧额城”“奇雒(luò)城”“奇洛城”,它是关涉汝、颍、溵等水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也是正确理解《水经注》关于这几条水系的记录的关键地名。但是它早已湮没无闻,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未载具体位置,至唐以后已不能确指。阜阳的胡天生先生在《阜阳考古录》中通过对《水经注》的研究,找到了它的正确位置,所以值得咱们漯河人参考。
赵永胜考证认为,首先,奇頟城名无定字。《水经注》明确记载奇頟城就是北魏时期的南颍川郡治,但它的名字没有统一的写法。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水经注校释》所引的各种版本中,有“奇頟城”“奇雒城”“奇洛城”三种写法。民国年间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虽全部校改为“奇頟城”,但仍指出: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名胜志》等书中均作“歧额城”,一是因为上述诸书距北魏时代较近,作者必有所据;二是“歧额”可以释为“分头”,从汝水(今沙河)在其城西北分成两支分别向东和东南流的实际情况看,歧额城正是汝水“分头”南流的地方,而其他名称则无意义。
其次,关于奇頟城的确切位置,常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郾城县东南。《水经注疏》即持此观点,《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据此收录。但《水经注·汝水》有“汝水迳奇頟城西东南流……又东南流迳郾县故城北。”
赵永胜说:“这种说法明显有误。郾县故城在今漯河市郾城区南五里的古城村。如果奇頟城在郾县东南,汝水怎么会从其西‘东南流’、‘又东南流’却流到郾县故城以北了呢?”
另一种说法是奇頟城在河南叶县东北,也遭到赵永胜的质疑。《太平寰宇记》中说距叶县三十二里,道光《阜阳县志》说二十三里。如按此说,当在今河南叶县东北邓李乡附近。但《汝水注》说“汝水又东南,昆水注之”,然后才是“汝水又东南迳奇頟城西北”。昆水即今灰河,入汝处在舞阳县的北舞渡镇。如果奇頟城在叶县东北,汝水怎么会从叶县东南“又东南流”却转到奇頟城西北了呢?所以更不可能在叶县东北,这种说法仍然明显有误。
那么奇頟城到底在何处呢?据《水经注·颍水》:“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頟城东三十里。”这里的“汝水枝津”就是从大溵水分出的死汝,“故渎(汝水枝津)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世名之死汝”(以上引文均据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可证汝水枝津即死汝,也就是汾河。虽然如今汾河上游湮塞,不与大溵水相通,但溵水折向东北流的河道(也就是分出死汝的地方)仍在,即今漯河市东部沙河母猪圈附近。
既然汝水枝津上承“汝水别渎”的地方(即大溵水折向东北流的地方)在奇頟城东三十里,那么奇頟城自然应该在母猪圈西三十里。从母猪圈处往西三十里,正好在故郾城县西阴阳赵村附近,这里刚好也是沙河向北的急转弯处,古代汝水亦在此被截断而消失,此处刚好符合“其城衿带两水,侧背双流”,即奇頟城在汝水、溵水两水之间,侧面和背后都濒临两水的地理位置,所以奇頟城的确切位置当在今漯河市郾城区阴阳赵村附近。
“《水经注》一般不标注水名、地名之间的距离,但作者似乎是预知奇頟城后世会湮灭无闻,所以特意标注了它与汝水枝津源头之间的距离和方位,为我们找到奇頟城的确切地理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赵永胜信心十足地说,以上考据需要在西城区“引澧入沙”工程从南往北开通运河时候,观察汝河故道的走向最终来确定。
赵永胜补充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郾城名仕、曾任遵义知府的赵遵律在《溵水考》(详见民国陈金台《郾城县记》)这篇文章中,对奇頟城考证后认为“奇頟城县旧城也,在沙澧二水之间”,虽然与胡天生关于奇頟城在阴阳赵村附近有出入,但是他们都认为奇頟城在沙(古汝水)澧二水之间这一点是共同的,也符合历史记载。
因此,赵永胜得出结论,奇頟城应该在沙(古汝水)澧二水之间,大概位置就是阴阳赵村附近,根本不在沙澧河交汇的漯河寨内村附近,将漯河寨说成古代的奇额城是经不起任何推敲的。
B
溵阳城:泛指郾城城区,而非寨内村
那么,原漯河镇的寨内村既然不是古代的奇额城,那它是不是古代的溵阳城呢?赵永胜依然从《水经注》里继续寻找答案。
根据《水经注》关于溵水的记载,按照山之阳、水之北为阳的道理,溵阳城应该在颍河北的溵河北岸,当时是个县城。按照《水经注》中关于颍水经过的临颍故县、溵强县、洧(wěi)水、潩(yì)水、溵水方位而定,隋唐之前的溵阳城应该在西华或者商水境内,根本就不在漯河市境内,那么漯河寨内村就更不是古代的溵阳城。
《水经注》里面谈到了三个有关溵水的概念,分别是“溵水”“小溵水”即小商河、“大溵水”即后来的沙河,但是因为随着老颍河、溵水故道被历史淹没,《水经注》里面这个溵阳城的叫法也淡出了历史舞台。到了唐宋时期,处于颍水北边的溵水早已消亡,但是大溵水、小溵水仍然奔流不息,明洪武年间所修的郾城县志就名为《溵阳志》,这个时候的“溵阳”的说法就跟“大溵水”有密切关系了。
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刘西淼曾经考证,为何称郾城为“溵阳”,原因是以大溵水得名,为“溵水之阳”意。汝水由于年代久远,河道变迁,唐宋时期在郾城境内仍然保留着有大溵水与小溵水,而大溵水也开始特指溵水,俗称沙河。阳者,方位也,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溵阳”即指郾城。因为唐代郾城就被称为溵州,唐建中二年,在郾城置溵州治焉,兼领临颍及陈州之溵水县,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溵州城今县治,古郾国”,所以说溵阳这个地域概念至少在明早期又一次形成。
明洪武年间所修郾城县志就名为《溵阳志》,充分证明这一点。到明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李振声修《郾城县志》,李振声根据明永乐县令王季立所写关于郾城风景的诗歌,首题“溵阳八景”称谓,这就是后来郾城八大景的来历。另外按照“水之南为阴”的说法,处于溵水南岸的漯河寨内村应该称为“溵阴”才对,寨内跟“溵阳”位置刚好相反。
“综上所述,溵阳的叫法特指现在的郾城区城区所在地,泛指原来的郾城县,和漯河寨内村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漯河寨内村根本不是古代的溵阳城。”赵永胜说。
C
“漯河”之名,究竟源于何时?
“那么漯河这两个字到底来是如何得来的呢?这还要从元代断汝归沙说起。”赵永胜告诉记者,元代为了解决汝水下游的水患问题,将汝河截断,让其引入汝水的支流——沙河。《汝宁府志》中载:“元以汝水泛滥,截断上流,水患得宁,因改今名”。在干河嘴处将汝水截流,澧河也从干河嘴往北经过丁湾流入沙河,因沙河、澧河在漯河寨内村处交汇,交汇之地状似海螺,故名为螺湾河。明永乐《颍川郡志》记载:“螺湾渡在县东五里,乃沙河交汇之处,钧、许、陈、蔡南来北往之冲,二水洄环如海螺,因得名”。
赵永胜认为,既然漯湾河村最早在元代才形成,那么有关书籍将在岳飞“郾城大战”中,沙河因运送粮草而有功,被南宋皇帝赵构命“上口镇”的说法则更是民间传说,经不起推敲,各类史书上更没有这个记载。后来随着明清几百年的逐步演变,将含有虫字旁、较不雅观的“螺”改为“漯”,又将“湾”省去,到民国才正式变成为漯河镇。1948年漯河镇升为县级市,1986年漯河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至今。
既然按照《水经注》等历史文献考证而言,漯河寨内村根本不是“溵阳城”“奇頟城”和“上口镇”,那么为何会出广为流传的讹传呢?赵永胜认为,很可能是以前漯河一些地方在编制地方志时,编纂人员为了烘托本地的人文历史,渲染家乡历史底蕴,未经严格考证随手编写进去的。后来随着漯河市升格为省辖市,漯河名字的来历也被讹传开来,随后被广泛引用到文件、史志、报刊、书籍、广播、报纸、电视台、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