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时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7月3日 星期

情系三尺讲台 只为桃李芬芳
——记舞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王保华

□本报记者 李文姣

2016年9月,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舞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王保华踏上支教之路。地域的变化、身份的转变、患病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种种困难都没有浇灭王保华对支教的那份火热。

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

塘河小学教学楼上有一则标语:“工作就是克服困难。”这句话成了王保华支教生活的写照。

王保华的妻子在乡镇工作,父母患病,孩子正在上小学。塘河小学距离王保华的家有12公里,晚上没课,他就赶回家去,努力做到家、校两头兼顾。

一年来,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王保华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

努力融入学生生活

到了塘河小学,王保华接管了学校最高年级的教学工作。这是一个基础较差,且有61名学生的大班。王保华担任的课程有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劳动与技术,每天要上5节课,几乎是从早上入校一刻不停地忙到下午放学。

接管班级后,王保华努力融入班级。每天中午都能看见王保华端着碗和学生边吃边聊;他针对班级纪律涣散的问题,培养小干部、颁布班规班法,让学生自主管理,结成帮扶对子;为提高孩子们的读写能力,他自费为每个学生打印习作例文。在王保华的不懈努力下,所教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改进乡村教学方法

王保华说:“支教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当地去。”他多次开展校级公开课,还把自己的教学书籍送给老师们阅读。每学期王保华都在全乡搞大规模的教研活动,针对全乡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习作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他潜心钻研,为大家上阅读、习作示范课。凭着执着敬业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王保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改精神根植于每一个教师的心中。

作为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师,一年来,王保华深深地体会到工作环境的调整与角色的转换,领悟着支教的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美好。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