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旭
在古代,以“文峰”冠名的塔有许多,有昌盛文风之意。今天,在全国多地仍可见到文峰塔的存在,这其中就包括位于临颍县陈庄乡前研岗村的一座。这座文峰塔历经毁坏与重建,却一直都是当地村民心中的精神地标。日前,记者造访文峰塔,从它的前世今生中发掘厚重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座建筑 屹立草木之间
沿着乡间小路前行,未到前研岗村,记者已远远望见文峰塔屹立于路东的苍翠树木之间。走近细观,文峰塔高约20米,为六层六棱柱体。塔身为青砖所砌,塔体随层级的增加而收紧。
近观文峰塔,塔身由下而上逐渐缩小。在塔的顶层,六个檐角分别悬挂着一只风铎,微风徐来,便发出清脆悦耳的铃声,令人有金声玉振之感。
文峰塔一侧有一座古塔寺。古塔寺前有一株柏树,陈学龙介绍,这种柏树至少已有上百年历史,至今枝叶繁茂。在村民们心中,这株古柏和文峰塔、古塔寺一样,不仅承载着村庄厚重的历史,还承载着村民们对于本村先贤的尊崇,以及对未来的祈望,祈望着村子里能走出更多的人才,能够建功立业,为村庄带来荣耀。
一个故事 兄弟同中进士
事实上,文峰塔所在的前研岗村并非处于临颍县的中心地带。曾经,前研岗村与后研岗村还是一个行政村,称为研岗村。研岗村位于临颍、西华、郾城交界处,曾素有“鸡鸣三县闻”之说。传说三国时期,曹操曾在此地演练兵马,故称为研马岗,又因村北一处禅林中存有古砚,故称研(砚)岗。此外,研岗村还流传着商高总遛马的传说。文峰塔旁的古塔寺便是研岗村最为著名的名胜之一,据乾隆年间县志记载,古塔寺以“研岗文峰”之名而位列临颍八景之一。
关于文峰塔的由来,还要先从古寺说起。相传北宋年间,此地发生了灾荒。八贤王前来视察灾情,却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为了能将灾情及时上报朝廷,八贤王就向天发愿,如果他的身体能尽快好转,就在此建一座寺庙。结果,他的身体果然很快康复,顺利完成了赈灾,并在此建起了寺院。后来,许多读书人就寄住在寺院里读书。
一直到明朝正德年间,研岗村出了杜楠、杜桐两兄弟。他们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们的父母节衣缩食坚持供他们读书。正德十五年,两兄弟一同进京赶考,同榜中了进士。后来,他们的学生也有7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此事后,钦封研岗村为“文峰圣地”。这对村民来说是无上的荣耀,当时的村民集资在村南的寺院里修了一座文峰塔,祈愿研岗村文风兴盛,彰显杜家兄弟为村庄带来的荣耀。
据明代何良俊所著《四友斋丛谈》记载:杜楠、杜桐,一至卿寺,一至宪副,亦有文章,刻研岗集者是也。皆以进士官至通显。后来,杜楠官至御史,告老还乡后还两度编修《临颍县志》。
一段岁月 见证古迹兴衰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古塔寺还是一座宏伟的寺院。据记载,当时的古塔寺坐北朝南,占地3300平方米,青砖围墙,设有南门、西门和东门。寺内有金殿、天王殿等建筑,还有苍松翠柏近千株。寺院的西北角矗立着古老的文峰塔,塔身为六棱柱形,13层,高20多米。如今,古寺与古塔早已毁坏,只剩下一棵柏树孤单而又倔强地守护着这段历史。
历史上的文峰塔毁于何年如今已不可考据,后来,文峰塔重建过一次,那是一座圆形的新塔,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了,同时毁坏的还有原来的古塔寺。
陈学龙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寺院曾经做过学校。后来随着学校搬往后研岗村,寺院就被拆除了,砖头被运去建新学校。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寺院里的柏树林,很大的一片。后来因为物资紧缺,都被砍去做了电线杆。现在的古塔寺,原先是村大队的一个办公场所。”
2011年,村民们开始集资重建文峰塔。新塔就建在旧塔的原址上,历时3年多建成。
一种象征 寄托文风昌盛
记者发现,在前研岗村村民心中,杜楠、杜桐兄弟极受尊崇。文峰塔的重建就是这一荣耀历史的实体化标志,成了村民心中的精神地标。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了一件趣事,有一出戏叫作《抄杜府》,虽然故事与杜家兄弟毫无干系,但村民们出于对他们的敬仰,担心有损杜家的名声,从来不允许这出戏在村里上演,这一传统已在前研岗村和后研岗村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了解了前研岗村文峰塔的前世今生,记者愈发感受到前研岗村村民的可爱与可敬。村民们对于村庄历史的自我认可,对于文化的自发保护,对于崇文重教这一传统的自觉承继,又何尝不是一段新的佳话?
采访结束,记者回头眺望,文峰塔静静地屹立在苍翠的树木中,仿佛在观望着这座村庄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