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巨陵镇来脉张村,位于巨陵镇政府东南约2公里处,京港澳高速公路穿村而过。
来脉张村有5个村民组,共有225户987口人,1055亩耕地,其中党员33名。
来脉张村是非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4口人。
来脉张村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土地流转承包近300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小辣椒。
由于地势低洼,每到收麦季节,一旦收割不及时,小麦就会烂到地里,曾取名“烂麦张村”,后改为“来麦张村”,如今改为“来脉张村”。
2014年9月以来,临颍县巨陵镇来脉张村在党建、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离不开2014年9月任该村第一书记甄喜亮的努力。近日,记者来到来脉张村采访。
带好队伍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一进来脉张村,红的花、绿的叶,夏日的清风,让整个村庄看起来格外清新。行至村委会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些村民正坐在树下乘凉,他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和孩子嬉戏,远远地就可以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看到甄喜亮,大家热情地和他打招呼,问他“吃了没”。
这番景象,与三年前的来脉张村截然不同。当时,来脉张村都是土路,基础建设薄弱,几乎没有绿化,部分村民家中贫困,多种问题并存。2014年9月,时任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的甄喜亮来到来脉张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要想做好事,就得先带好队。面对当时的情况,甄喜亮决定,首先从党建工作抓起。在巨陵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其中包括“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和“主题党日”等。
在甄喜亮的带动下,党员们充分利用村委会电教室,坚持每月10号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
此外,村“两委”班子成员还到外地和附近先进村学习发展经济、美化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义务劳动、大办好人好事等活动。坚持“4+2”工作法,村里的大事、要事都要召开党支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讨。
扎实的党建工作,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甄喜亮也让村里的党员干部看到了他的决心。大家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走上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改电修路
村民生活种地更方便
来脉张村有1055亩耕地,不少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然而,村里存在农电线路老化、机井不足等问题,给村民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解决这些难题,让村民们种田更方便,甄喜亮和村干部商量后,先后协调资金对全村进行电路改造,对田间、村庄的变压器和电路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得村里新增变压器4台,新修桥梁16座,新打机井17眼,埋设管道3400米、电缆3400米。
目前,来脉张村1000多亩土地基本实现了插卡浇水,彻底改变了以往夜里两三点起床浇水的现象。
一些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全部是土路,一些道路经过雨水冲刷和车子碾压后,形成了不少坑洼,每逢下雨天,就形成一个个水坑,行走十分不便。
“因为路太坏,以前村里唱戏,附近村子的人想来看戏都进不来村。每到秋收,车子想从村里过,也会遇到各种难题。”村民王国贤说,自从甄书记来了以后,协调了项目和资金,把村里的路修得越来越好了。
目前,来脉张村的主要道路大部分已经硬化,道路两侧还装了路灯,村民们不管是步行还是开车,都十分便利。
京港澳高速公路将来脉张村的耕地一分为二。家住东侧而耕地在高速公路西侧的村民,要从高速公路下通过。高速公路下面是清阳渠,渠上是一个约3米宽的桥,年久失修,桥面狭窄,大型农机无法通行。
村民张松贵50岁,有三亩地在高速公路西侧。因为大型收割机无法从桥上通过,每年收麦,大型收割机都要从别的村绕行两三公里才能进地,很不方便。
得知村里有500亩地在高速公路西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甄喜亮和村干部想了不少办法,最后决定对桥进行加固加宽。
经过与相关部门协商,目前对这座桥的加固加宽正在进行中。“改建后的桥宽6米,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都可以通过。”甄喜亮告诉记者。
绿化美化村庄
道路两旁花儿笑
记者走进来脉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边粉色的、红色的喇叭花,四季常青的红叶石楠树。
80岁的王国贤大爷是个爱花人,每次走到路上,他都要看看路旁的花长得怎么样了。王国贤大爷说:“这村里不比以前了,现在出门就能看到各种花儿,风景好了,空气也好,心里舒坦。”
来脉张村很多村民喜欢种花养草,大部分村民家门口种有花卉,但大家种植地点随意,种植品种不一。
2014年,甄喜亮在村内调研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他建议在村民自发绿化的基础上,对村内进行统一绿化。
经过干部、村民的讨论,最终村里决定统一栽种红叶石楠这种四季常青的花木。
随后,甄喜亮协调资金,大家一起到市场购买了500多棵红叶石楠,最后统一栽种在路边。而后,村民们自发在道路两侧规定的位置种植了其他花卉,让整个村子充满了花香。
除了环境绿化,来脉张村村民家的外墙也进行了统一粉刷,墙上是“传统文化润临颍”的内容,包含“老人道”“姑娘道”“子女道”“夫妻道”“朋友道”等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的知识。
浅显易懂的文字,幽默的配图,令人耳目一新。
来脉张村还有自己的广场舞队和腰鼓队。每天的空闲时间,大家就会到村里的小广场上跳舞、打鼓。
对于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甄喜亮十分支持。他主动协调资金,为大家配备了音响、服装、腰鼓、扇子等。
经过大家的努力,今年来脉张村的广场舞队和腰鼓队,在县里、乡里获得不少荣誉。
“现在村里正在进行燃气改造的前期工作,要不了多久,大家就可以用上天然气了。”甄喜亮笑着告诉记者,有了天然气,村民以后做饭就更方便了。
扶贫助学
实实在在办好事
甄喜亮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纸,上面写着“扶贫小常识”。每次回到办公室,甄喜亮都要对着它思索良久。
目前,来脉张村有五户贫困户,甄喜亮和村干部坚持每星期四到他们家中走访,积极为他们早日脱贫寻找对策,对有劳动力的进行培训、介绍工作,做到每户一策。
村民王振付87岁,他的弟弟王胜德67岁,患有肺气肿,常年服药,兄弟两人都没有结婚,一直在一起生活。记者来到两位老人家中时,见他俩正在院子里劈柴。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各种物品摆放整齐。甄喜亮坐到王振付老人身边,与老人一起干活、聊天,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
“老人年龄大了,没啥经济收入,我们在规定之内为他们申请了各种补助,平时也会多走动,看望、关心他们。”甄喜亮告诉记者。
村里的孩子们,甄喜亮也十分关心。得知村里一些孩子家中经济条件较差,甄喜亮协调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出资3000多元,为15名贫困小学生购买了篮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书包等物品,完成了他们的微心愿。
2016年,村里有4名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大学生,甄喜亮为他们每人协调来3000元助学金。
“今年,我还计划把村室西边通往镇里的一公里多的道路修一下。此外,还要把村内小巷全部修成水泥路,彻底解决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甄喜亮告诉记者,“我想实实在在地为来脉张村做点儿好事,真心希望来脉张村越来越美、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于文博、朱红提供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