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十八大报告里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五年来我省持续改善民生的首要目标。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生改善的每一项政策,总是与百姓呼声强烈、高度关注的利益诉求息息相关。这其中,教育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千家万户的目光所系。
来郑州打工多年的杨先生夫妇俩,如今再也不用发愁孩子的上学问题了。一家人租住在九如东路的一个小区,两个孩子今年如愿就近入园、入学。
五年来,中央、河南省两级财政持续拨付专项经费,着力向近年来凸显的“入园难”问题“开刀”。通过同步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末期,全省独立设置幼儿园发展到17481所,在园幼儿达393万人。截至2016年底,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14%,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幼儿园总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缓解。
针对公众关注的“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我省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连续三年把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列入重点民生实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持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有3257所初中、16747所小学得到升级改造,7.6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目前已有69个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评估认定,更多农村孩子拥有了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也明显缓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达99%,孩子们感受到“家门口”上学的便利,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大大加快。
不但“有学上”,还要“上好学”。顺应千家万户的迫切期盼,2016年,《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一新生启动“3+3”模式的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改变了高考多年来“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不仅如此,我省近年来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先后取消了7类26项高考加分项目,高考录取更加公平,录取比例大幅提升,更多河南学子有了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
据《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