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本地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7月28日 星期
市区老街147号院居民李爱枝
义务看大门 17年不求回报


李爱枝正在给绿植浇水。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在市区老街147号院,住着30多户居民。76岁的李爱枝是院里的热心肠,平时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会去找她。17年来,她义务看大门、打扫院内卫生,从不要求回报,赢得了居民的一致称赞。

义务看大门17年

7月23日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李爱枝家里采访时,李爱枝正准备躺床上补觉。身材硬朗,齐耳短发,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这就是李爱枝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如果仅从外表判断,一点儿也看不出她已经76岁了。

“昨天夜里院里有两个人喊门,我起床去开门,刚才感觉有点乏。”李爱枝说,她保管着院子大门的钥匙,同时负责看大门。

提及义务看大门,还要从17年前说起。2000年,李爱枝搬到老街147号院一楼居住。“以前这个院子是敞开着的,没有大门,经常有居民丢自行车。那个时候,自行车也算得上是大件东西了,总这样丢东西怎么能行?”李爱枝说,当时她就将在出入口安装大门的想法告知了邻居们,并且得到了一致同意。

找师傅、做预算、挨家挨户收取费用……李爱枝跑前跑后地忙活着。大门装好后,李爱枝自告奋勇地义务看守大门。自此,她晚上再没有睡过安稳觉。

17年来,无论寒冬酷暑,每天晚上10点左右,李爱枝就会出去锁大门,只留下一个可供行人通行的小门。“有车的居民基本都配的有钥匙,回来得晚了就自己开门,经常是骑电动车的回来晚了得喊门。”李爱枝说,她已经将看大门当成了自己的职责,每天夜里睡醒了都要出去看一眼,确认大门落锁。

热心邻里大小事

17年来,除了义务看大门,李爱枝还将院里的卫生当成分内事。“每天起床都是伴着爱枝姨‘唰唰唰’的扫地声。”居民小丽说,“爱枝姨很勤快,天一亮就开始扫地,就跟扫自家院子一样,只要一脏,她就拿起扫把扫。能和她住在一个院里,真是我们的福气。”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院一楼住户只有李爱枝一个人,其他都被当成了办公用地。在李爱枝家的隔壁,就是一家单位的办公所在地,李爱枝与他们相处得很融洽。

“我喜欢做菜馍,每次做好就送到隔壁让他们都尝尝,有时候楼上邻居没有吃饭了也过来吃点。”李爱枝说,“这些年轻人对我都很好,我做菜馍也不算啥,送过去是我的一片心意。”

“听说我们隔三岔五地就能吃到菜馍,朋友们都羡慕得不得了。”在此办公的小张说。

对于院里30多户居民家的情况,李爱枝了如指掌。“十多年了,大家都很熟悉,谁家在哪儿住,家里有几口人,谁家的房子租出去了,我都清楚。”李爱枝说。

李爱枝的热心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院里有什么事情,大家都找她。“前段时间,一楼单位办事的车辆停满了院子,导致院内居民的车无处停放,大家意见很大,就找到爱枝姨帮我们协调。现在来一楼单位办事的车,停放在离这儿不远的停车场,我们下班回来也有地方停车了,替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居民刘女士说。

生活节俭、知足常乐

吊兰、绿萝……在李爱枝家门口,十多盆绿植长得生机勃勃。在绿植西边的空调排水管下面,放着一个盆子,里面接着半盆水。对于空调水,李爱枝从不浪费。“好好的水,流走了多可惜。浇花、拖地、洗菜,我都是用的空调水。下雨的时候,我用几个大桶在外面接水,存点水洗衣服。”李爱枝,入夏后,她的水费一个月几块钱。

李爱枝告诉记者,虽然单独居住,但她的三个孩子经常来看望她。“每个月的退休工资都花不完,我也从来不乱买东西。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李爱枝说,“常言道,知足常乐,这也正是我现在的心态,我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每天快快乐乐的。”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