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受访学生:袁莉莉
毕业学校:漯河二高
高考分数:429分(文)
家庭住址:郾城区商桥镇靳勒桥村
袁莉莉出生后没几天,母亲就突发疾病离开人世,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在爷爷、奶奶拉扯下长大的袁莉莉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立志通过努力改变人生轨迹,让爷爷奶奶安享晚年。如今,她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母亲离她而去,父亲他乡再婚,不曾感受过父爱和母爱的温暖。袁莉莉的命运仿佛从一出生起就被打上了悲伤的烙印。值得欣慰的是,她有一颗要强的心,养成了坚韧的性格。
祖孙三人,一个清贫的家
日前,记者走进袁莉莉家。推开红色的大门,是一方普通的农家小院,院中的葡萄架上结满了葡萄,角落里堆放着几垛柴薪。袁莉莉说,这是她和爷爷奶奶利用闲暇时间拾来的,家里有爷爷垒的灶台,烧水做饭都要用这些柴薪。
院子当中一间瓦房就是一家三口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是凹凸不平的砖地,发黄的墙壁,以及掉皮的沙发和一组门都关不严的矮柜。记者注意到,其中一面墙壁因年久失修,被木板固定起来,木板上贴满袁莉莉的奖状。
袁莉莉的爷爷袁留生和奶奶常妮年逾七旬,仍一边耕种家里的两亩地,一边给人打工。特别是奶奶,患有冠心病,一只眼睛失明,却还在帮别人的辣椒地除草、打药。
“今年夏天这么热,奶奶还坚持去别人的地里干活挣钱。我每天都陪着她一起去,看着汗水不停地从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淌下来,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袁莉莉告诉记者,让爷爷奶奶能够安享晚年是她奋斗的动力。但当记者提起他父亲的时候,她沉默了一阵,说自己其实对父亲并不了解。
勤俭节约,从小懂事能干
由于家中清贫,袁莉莉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奶奶常妮告诉记者:“她从小就是穿着表姐的旧衣服长大的,从来不问家里要新衣服。”
高中住校,家里每个月给她600元生活费,袁莉莉只用300元,剩下的一半存起来。学校每年给她发放1000元的贫困助学金,她也不舍得乱花。
不过,相比起同龄人,袁莉莉也有过人之处。她高中住校,离家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个月只能回家两天。一到家,她就熟练地操持起各项家务和农活。“生火、做饭,啥都会干,冬天还坚持洗家里的衣服,夏天就帮着我下地干活。”奶奶常妮告诉记者,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袁莉莉还爬上房顶晒粮食、搬小麦。
爱和梦想,照亮未来的路
生活虽然艰难,袁莉莉却能从粗茶淡饭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每次去学校前,奶奶都会给我带上她做的糖包、豇豆酱,还总问我缺不缺钱。我能够感受到爷爷奶奶对我倾其所有的爱。”袁莉莉说。
袁莉莉计划上大学后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刻苦读书。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历史老师。“一方面是老师的收入稳定,另一方面,我对中国璀璨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袁莉莉说。
采访临近结束,袁留生说出了对孙女的期许:“俺俩老了,再过几年,想照顾她也有心无力了。希望她能顺利完成学业,找一份好工作,再也不过苦日子,俺俩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