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8月3日 星期

奔奔


□张晓曼

隔壁邻居家有个小男孩叫“奔奔”,据他说他还有个大名叫“大奔”。每次叫他的名字就想起我家的小狗“笨笨”,害得在此客居的我天天想家。

奔奔不到3岁,是这条街上的“活宝”,谁见了都忍不住逗逗他。尤其是那位卖菜的长胡子老大爷,瞅见奔奔就伸出5个手指头撮一块,笑呵呵地问:“奔奔,这是啥?”小家伙每次都拉长了音回答:“老——撮。”然后再配上他独特的笑声,好像回答这个问题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

“老撮”是他的外号,也不知道谁给他起的,还真不好听。听他妈解释“老撮”的意思就是“老抠”,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他是“真抠”。

认识他有两个月了,几乎每天我都想方设法哄要他手里的“宝贝”。可是一次也没要过来,人家还有一大堆理由。

“你别吃了,别给俺祸害了。”

“这个太辣,你不管吃。”

“你别骑,这是小孩的,别给我压坏了。”

“秤毁了,你别用了。”

不过,有一次他竟然主动给我一个花生——还是他妈妈说里面有虫。

还有更有意思的。他妈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小商店。有个人去他家买帽子,他小跑过去给人家解释:“我家帽子小,你头太大了,不卖给你。”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有位大姐过来买东西,他家的货摊就摆在门口的大街上,有一阵人太多,他妈没有注意到。这时,小家伙像个小老板似地说:“妈妈不在家,你走吧!”可是他妈妈明明在家嘛!

所以,只要他在门前坐着,任谁也拿不走他家的东西。每次他妈妈在里面厨房做饭,都是他在前面看着货品。

像他这么大的小孩,在这条街上真不多。起码我是没见过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所以,大家都喜欢逗他玩。我是这条街上一家爱心粥屋的负责人,和奔奔家是邻居。每次我和他出去,从这条街的东头走到西头,都是和他打招呼的,反倒是我没人认识。有时想想,他这么“抠”不能怪他,那么多人问他“要东西”,他不知道是逗他,习惯性地不给了,就成“老撮”了。不过,奔奔可从来不接别人的东西,即使很有诱惑力,他也不要。

没有同龄人玩,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骑他那辆自行车,一圈又一圈,从早到晚,似乎不知道什么叫累,有时候还会停下来看看天空,自言自语几句,有时也会自己偷乐,不知道是想到什么有趣的事了。

不骑车时,他就蹲在路边挖土。好像小孩都喜欢玩土,他每天都要挖一会儿,就用他那两个小手挖,挖出来的土放到他的小车上运走——实际上就是转一圈。也不知道他挖了多久,从认识他就见他挖,现在已经是两个“大坑”了。每个坑能放两个碗,像两个“陷阱”似的。早上给爱心粥屋拍照,一个不小心就掉下去了,我现在都不敢往那个位置走了。

他也有静下来的时候,有好几次,我都看见他坐在他家门口那堆卫生纸上,安安静静的,仿佛时间静止了。原来他家门口有个蚂蚁窝,蚂蚁黑乎乎一片,他怕别人踩着,小心翼翼地护着它们,每次有人过去了,他都说:“别踩,别踩,它们要找妈妈。”真是善良的小孩。

别看他小,特别爱干活。他可是我们爱心粥屋最小的志愿者,每次到粥屋,他不是拿着拖把拖地,就是拿着笤帚扫地,有时候还会帮我往筐子里捡菜。前几天有人捐了两筐黄瓜,奔奔不声不响地把黄瓜把都掰掰,他居然知道黄瓜把不能吃!不过山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粥屋,他最热衷的就是那一摞摞凳子,摞一块,再搬开,再摞一块,每次摞得比他还高。他好像知道到粥屋就是干活的,一直闲不下来。

有时需要采购调料,我就带着他,最喜欢听他说“中”。不过有的时候他刚睡醒,我是无论如何也哄不走的。

我和奔奔成了朋友,还好有他陪我玩,不过,还得看他的心情——有时候他也会和隔壁的隔壁修车的老李玩。

下午是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卖黄瓜的、卖草莓的、卖豌豆的,各种吆喝的声音,还有你一句我一句的讨价还价声,熙熙攘攘。他还在骑着他的自行车,时而蹬得快,时而蹬得慢,还调皮地往台阶上骑,上不去,就下来推,不管怎样,也得上去,好像他的世界只有自行车。他沉浸在他的世界里,骑着自行车,不会想着他的挖土机,玩着挖土机更不会想着蚂蚁。他只专注于当下,没有任何杂念,每当看他认真地玩,我就好羡慕,想着我小时候是不是也像他一样,这般专注,这般洒脱。

这时,忍不住叫了他一声“奔奔”,他抬头冲我一笑。他的笑是很迷人的,眯着小眼,还有两个酒窝,像一缕阳光,更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带走了那些烦人的思绪。

随笔·人间百味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