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内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8月18日 星期
对话中国本土首例冷冻人丈夫:
即使活不过来 也为医学做了贡献


资料图片

注射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

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

启动呼吸机和心肺复苏机等心肺支持设备,以保障身体的供血供氧,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转运至进行灌流的手术室

降温:在颈部和股部建立双通路体外循环,将人体体温降低到18℃左右

“玻璃化”:注射防冻剂,并逐渐加大浓度使防冻剂变得原来越浓稠,同时继续进行降温,直至成为固体,但它不会结冰

灌流最终完成需要5~6个小时

使用液氮蒸气或干冰对身体进行快速降温,可以使体温降到-190℃左右

而后通过液氮保存在

-196℃的环境中,以待在合适的时机“重建生命”

继重庆女作家、科幻小说《三体》编审之一杜虹接受人体冷冻手术之后,49岁的山东普通义工展文莲不久前因肺癌在山东济南去世,之后她立即接受了人体“冷冻”手术,成为第二个被低温保存的中国人。

这也是首例在中国本土冷冻并等待复活的“病人”。

研究员:是一种贡献 不保证复活

不同的是,2015年5月为杜虹进行手术的是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阿尔科(Alcor),杜虹也只冷冻了大脑,头部被保存在零下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遗体则捐献给了阿尔科用于冷冻人体的研究。按照阿尔科的科学家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

而此次,为展文莲操刀的则是山东济南的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冷冻的也是完整的人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现在的条件,也并不能保证展女士未来一定就能够‘复活’,可以说她为医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说。

2017年5月8日,49岁的展文莲因肺癌去世。去世前,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决定在死后接受一项人体冷冻手术,将她的遗体存放在容积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内——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术。

丈夫:我们只能期待以后的事情

人体冷冻术寄托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但也是一项前沿而有争议的技术。世界上有三大提供冷冻人体业务的机构,其中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在1976年进行了他们的首例人体冷冻术。但目前为止,世界上的人体冷冻机构能操作的只有冷冻和保管,“复活”尚无先例——冷冻和“复苏”过程中可能面临严重的细胞损伤,使得保存尤其困难。因此,这项技术更多被认为是一种商业行为。

49岁的桂军民是济南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向健康的妻子突然患上肺癌后,他的生活骤然改变,得知妻子疾病无法治愈后,他将妻子送进临终关怀医院,机缘巧合接触到人体冷冻技术后,他没有经历太长世俗观念的挣扎。

夫妻俩都很赞同遗体捐献,觉得人走了,总得给社会留点什么,能用的全给人家用了,用不了的剩下骨头架子,给送到学校的解剖室去,挂那儿也行。

“未来的技术,我们只能期待以后的事情了。即使活不过来,也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桂军民说道。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