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历时5年,完成了编审工作,将于今年9月开学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8月28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解读教材的编写情况及特点。
记者了解到,新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教育。以《语文》为例,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同时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开国大典》等文章。《历史》教材有2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此外,《语文》教材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低学段常用字的学习从原来的1800字减少到1600字。
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介绍,根据中央对3科教材统编统用、3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为此,教育部门将建立健全国家级、地市级、县级三级培训体系,分层实施,3年完成3科教师全员培训,增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与此同时,教材编写部门还将结合中小学教学周期,定期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不断提升教材质量。
新教材解读
语文:一年级学拼音推后一个多月
《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介绍,《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每册6至8个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七至九年级每册6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各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八至九年级每册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温儒敏说,《语文》教材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教材一开始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着就是“金、木、水、火、土”,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置,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进一步激发孩子认字读书的兴趣。还有认写分流、多用少写、多元识字,现在常用字,低学段的原来是1800字,现在减少到1600字,而且以前是会读、会写、会认,现在强调多认少写,这1600字里有800个字会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全都会写。总的目标是希望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上独立阅读。
此外,衍生阅读的量大增,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生活延伸。
历史:讲述钓鱼岛、南海诸岛的历史渊源
《历史》教材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介绍,和《语文》一样,《历史》教材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涉及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斗争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分别介绍了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
同时教材还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道德与法治:六、八年级各设法治教育专册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了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六年级和八年级设置了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
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