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王村位于源汇区问十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北4公里处,全村共有5个村民组,192户692口人,1391亩耕地。
小河王村过去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民们种植各自的耕地,没有进行土地流转的连片耕种、规模经营,再加上村子里没有支柱产业和其他收入来源,全村有贫困家庭30多户,低保户15户。
雨后的街道干净整洁,村头巷尾绿树成荫,墙上画着宣传教育画……8月21日,源汇区问十乡小河王村第一书记马国振带领记者参观了这个三面环水的村子。采访过程中,路过的村民亲切地和马国振打着招呼,他们也向记者讲述了最近三年,村里的巨大变化,话里行间都显露出对马国振的信任与爱戴。
修路治水 提升村庄颜值
进入小河王村不久,记者就看到了村室,几间整洁的房屋和一个平整的小院,院子里种的柿子树上已经硕果累累,一个个青色的柿子正在等待成熟。村室前是一条小河沟,水质清澈,芦草扎堆生长在河沟一处,有风吹过的时候,水面上就泛起浅浅的波纹。
“这河沟以前又臭又脏,里面都是淤泥和垃圾,上面还飞舞着蚊虫,是一条臭水沟。”马国振告诉记者,这条河沟是汛期塘河涨水时用来分流的,村民们都将它称为“南面小河”。他刚来的时候,河沟又脏又臭,为了改善村容村貌,他和“村两委”的干部们商量后,协调资金将这条河沟拓宽,并组织人员清淤。经过努力,这条 “南面小河”变得干净清澈,村民们还在小河两边种上了蔬菜,成了村里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咱村三面环水,村子南面是‘南面小河’,东面是草河,北面是塘河,因为水源充足,村里的植物都长得特别好。”顺着马国振的目光,记者看到村子街道两侧,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每一种都长得枝繁叶茂,绿油油的叶子和鲜艳的花朵,给村庄带来了新面貌。
马国振向记者介绍,他从相关部门协调了1000多棵日本柿子树,种在村子里,由村民自发管理,如今正是柿子树结果的时节,再过一段时间,村民们就可以吃到香甜的柿子了。
另外,为了尽早实现“家家门前硬化路,人人出门不踩泥”的目标,马国振任职第一书记后,多次与市、区两级交通部门进行协调,对村里近1000米的道路进行了修整,现在走在小河王村路上,大家都感觉到:道路整洁了,环境变美了。
架起新桥 助推经济发展
小河王村三面环水,剩余的一面是耕地,村民们如果要出村,只有靠“南面小河”上的一座窄桥。为了方便村民同行,2016年11月,马国振向有关部门申请、协调,在村子东面建起了一座新桥。
采访中,马国振带领记者参观了这座即将竣工的新桥(连接小河王村和后李村)。这座桥坐落在村东边的草河上,长64米,宽7米多,桥面十分宽敞,容得下两辆车并行。
“这座桥现在已经建得差不多了,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通车了。”村民王文利开心地对记者说:“我还没见哪个村有我们这么宽敞的桥哩,这下我们出行或者运输农产品就更方便了。”
“有了这座桥,村里的交通顺畅了,对经济发展也十分有利。”马国振告诉记者,刚到小河王村时,他经过调研发现小河王村以小农经济为主,农田分散,不能形成规模化种植,收成不够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国振邀请了农业专家到小河王村进行调研“会诊”,最终决定以种植结构调整、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随后,马国振协调水利部门,为小河王村新打机井10眼,协调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小河王村发展规模种植200亩,与企业签订发展订单农业(小麦)600多亩。“现在,交通顺畅了,经济方向也定了,大家只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相信一定会又收获的。”说起小河王村的未来,马国振充满了信心。
真情帮扶 解决实际问题
小河王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很多,大部分家庭都能自给自足,但因为各种原因,村内依然有一些贫困家庭,他们或者因病致贫,或者因事故致贫,生活艰难。马国振来到小河王村任职第一书记,如何帮贫困户,如何让村里富裕起来,就成了他第一考虑的事情。
村民何木锐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她本人今年41岁,2016年被查出乳腺癌,为治病欠下不少债务,丈夫目前外出打工,她和一对年幼的子女在家,生活十分困难。采访当天,正逢我市一家爱心企业到村里捐助,他们为三户贫困户每家送去了3000元,何木锐家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天一下雨,我家就漏,现在房顶、门窗都是新修的,再不漏雨了,这都是村里危房改造的时候帮我们修的。”拿着3000元的资助金,何木锐十分感动:“这3000元可真是解决了我家的大问题,孩子们下学期的学费有着落了。”
除了何木锐家,魏春玉家也得到了捐助,魏春玉今年64岁, 2014年初,他的独子车祸去世,留下一双儿女,魏春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老伴患有高血压,一家人生活维艰。“马书记知道我们家的情况,经常到家里来看望、开导我们,还按照政策,给我们家申请了救助,逢年过节,也总记着我们,有他和村委会在,我心里踏实。”魏春玉说。
据了解,此次捐赠活动是马国振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专门找人协调的,类似的活动在该村并不少见,每年,村里都会对贫困户进行慰问,送去生活必需品和现金。村委会通过各种方式,为贫困户、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带来各种实质性的救助.2017年,该村组织了危房改造共4户、新申请农村低保户共12人。
多做实事 增进干群关系
原来的小河王村村民和村干部之间互相不信任,上访者较多。马国振来到小河王村后,为了消除干群嫌隙,增强群众对干部的信心与信任,先后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
在此同时,定期组织党员学习,不断强化村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宗旨意识,带领支部成员及群众代表到召陵大徐村参观学习党旗引领合作社,提升了两委干部的为民意识,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群众看到了干部在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开始相信干部,愿意听从干部的领导,有什么问题积极向组织反映,寻求组织的帮助,而不再一味地上访告状。如今,干群关系融洽,村中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客观、公正、准确,这就是群众的眼睛,这就是群众的智慧,是群众让我看到了不足,是群众给我提供前进的动力。”马国振这样告诉记者。
倡树新风 丰富精神生活
“我们村以前是‘软弱涣散’村,现在村民的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支书王海录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小河王村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们变得文明友爱了,以前一进村就能听到村民吵架的声音,现在已经听不到了。
村民能有如此变化,关键在于村里的文化建设。记者在走访中看到,村里街道两侧边的电线杆上都挂着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的照片,王海录告诉我们,这是他们联合问十乡政府进行的“好公婆”“好媳妇”评比活动,对于评选出的文明村民,他们会进行奖励,并把她们的照片挂在村头村尾,鼓励村民们学文明,讲礼貌。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马国振为小河王村协调、筹建了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于2016年初安装到位。在小河王村的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壁画,这些都是马国振邀请专业人员绘制的文化墙壁,共有400平方米左右,内容多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
完善基础设施后,马国振和村干部商量决定,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利用村内广播播放好人好事、开展由妇女主任带头的留守妇女跳广场舞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帮助村民们丰富了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
现在,小河王村民争执的少了,看书的多了;夜晚聚在一起玩牌喝酒的少了,到文化广场跳舞的多了,小河王村的文化建设颇有成效。“这是最让我欣慰的地方,村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村里更加和谐了,我的工作没有白做。”马国振感慨地说。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朱红 于文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