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漯河殡仪馆,肃穆、庄重,哀乐低回。大家满怀敬仰,送别一位老人。他面容慈祥,静静躺在鲜花丛中,胸前佩戴着一枚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徽。
这位86岁的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老人很平凡,生前是市财政局的一名普通退休人员,可是熟知他的人却又说他不平凡,说他是一位心地善良、淳朴正直、大公无私的人,敬重他的人自发前来送行。
老人叫鲁登龙。根据老人生前遗愿,8月21日上午,其亲属将他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当天,本报记者赶赴现场,见证老人最后的奉献……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辉 实习生 何 爽
大爱:“想在离世后 再为社会做点贡献”
8月21日的市殡仪馆大厅,哀乐低回,如泣如诉,老人安详清癯的面庞,最后一次出现在大家眼前,泪花在每个人眼圈里打转。
上午10时许,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接受中心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简单的手续交接后,将老人遗体推上救护车接到郑州,用作医疗卫生事业。
“爸,您的心愿了了!”“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爱您!”……鲁老的家人追着缓缓启动的救护车,和他做最后的告别。
“父亲进入晚年后,多次向我们兄妹四人谈及他想捐献遗体。开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作为子女,我们一时接受不了。”鲁登龙的子女们对记者说,今年6月17日,就是父亲节的前一天晚上,父亲突然给他们打电话要开家庭会议,等他们聚齐后,父亲说自去年患病住院以来,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想给孩子们交代一些话。
鲁登龙对子女们说:“我是个党员,一辈子没有给党做过多大贡献,我想过世后把遗体捐献了,不管用在哪儿,也算是为党、为社会发挥最后一点作用。这个事是我慎重考虑决定的,这段时间你们就打听一下咋办手续,不要再等。”
“我们熟知父亲的秉性,理解他的信仰和选择,这一次父亲郑重提出捐献遗体的事后,我们再也不敢耽搁了。”鲁登龙的子女们说,6月19日,他们就找到市红十字会,办妥了捐献志愿书,家属也在“意见”一栏填写上“同意”二字。
“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冲破世俗观念,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让人感动。”市红十字会的有关负责人说,鲁登龙老人由于癌症复发,已经扩散到多个部位,8月19日病逝,他也成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捐献遗体第一人。
“老人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事业,是一件让生命延续、让真爱永存、造福人类的事情。他的崇高精神,让我们敬仰、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和永远怀念!”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接受中心主任王剑南动情地说。
记者了解到,鲁登龙病重时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为党再交一次党费。因此,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天,他的大儿子就来到市财政局为老人交党费,本来交100元就够了,但他坚持要替老人交200元,说老人病重期间有交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党费。
工作:一套办公桌椅用到退休
闻听老人去世的消息,老人生前的同事、下属无不悲痛。
“鲁科长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就像老黄牛一样,公道正派、一丝不苟,原则性强,同事犯错了,他也是当面指出来,不会当面一套,背地一套。”鲁登龙几位老同事向记者回忆说,鲁登龙从不徇私情,敢于说真话,也没有官架子。
记得有一次,他们跟着老人下乡检查工作,中午吃饭时,乡镇干部安排了丰盛酒席,还邀请县领导参加,“鲁科长说,下午还要继续工作,中午不能饮酒,就吃个便饭。不论县领导怎么相让,老人始终坚持原则,坚决不上桌。”
“鲁科长退休后,单位又把他返聘回来,有他在,这块工作全局人都放心。”市财政局的一名干部回忆说,单位返聘时对他的要求就是:多指导,少干活,也不用照点来。可老人依然保持以往的工作作风不变。
“鲁老师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单位,先打扫卫生、擦桌子,就凭这一点都值得我们这些年轻后辈学习。”市行政服务中心财政局窗口的几名工作人员说,鲁登龙给他们的印象永远是:戴着一副老花镜,埋头在报表堆里,默默工作。
“鲁科长不仅工作作风严谨,生活上也一直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市财政局曾跟随鲁登龙工作的人员说,在他们的印象中,老人一套衣服能穿好些年,衣服洗得发白也舍不得丢。
同事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鲁登龙用过的那套办公桌椅:1986年,鲁登龙从许昌调入漯河,他把自己一套破桌椅运到办公室,当时办公桌已经很旧了,抽屉都快锁不住了,桌面的漆也磨掉了,单位多次提出给他换新的桌椅,都被他拒绝了,“每次鲁科长都说能用就行,不用换,这套破桌椅一直伴他到退休。”
追忆:为国家工作时间长达57年
鲁登龙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后来成为漯河市初级中学(现漯河二中)的学子。在此期间,他每周步行30里回家一趟,然后背着一周的口粮返校。所谓的口粮就是家里老人省吃俭用攒下的豆糁蒸的窝头。这口粮放两天就又干又硬,天热时还容易发霉。那时候,沙河堤大槐树下有一个茶摊,他就自告奋勇帮卖茶的老人挑水。每天从沙河里挑十担水到河堤上,为的是免费得到两碗白开水来泡他的豆糁窝窝。豆糁窝窝经开水一泡,既杀灭了霉菌,又变得松软了。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一年多。
1951年他参军入伍,之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测绘大队,开始了跋山涉水的新征程。十几年的岁月里,从中原到沿海,从闽东前沿到南海之疆,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1960年他到总参测绘局工作;1964年10月调入许昌地区财政局,任农财科副科长;1986年他又从原许昌地区财政局调入漯河市财政局工作,任农财科科长,1992年退休。
根据工作需要,鲁登龙退休后又返聘工作16年,并且一直坚持在原市财政局农业税征收管理工作的最前线——契税征收窗口,直到2008年。从参军算起,他为国家工作时间长达57年。
家风:教育子女要做到“四惜”
鲁登龙不仅律己严,持家也严。
“父亲平日里粗茶淡饭,生活上更是省吃俭用。父亲给我们最大的一笔钱,就是结婚时,每人给500块钱。”据他的子女们介绍,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2006年中秋节晚上,全家人聚餐吃饭。一番热闹之后,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却正襟危坐地给他们兄弟姊妹上了一堂家训课。
“今天咱们全家人很齐,有些心里的话想跟你们几个说说。”鲁登龙一脸庄重严肃地对儿女们说:“希望你们一要珍惜工作。现在就业这么难,不管你们个人奋斗也好,家庭的帮助也好,你们都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这是我和你妈最感到欣慰的。你们一定要懂得珍惜,要尽职尽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对得起你们所拿的那份工资。二要珍惜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按老话说,‘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你们能有健康的身体,对我们做父母的来说,是最大的愿望。三要珍惜家庭。人与人能结成夫妻是一种缘分,我希望你们各自都把你们的家庭经营好。夫妻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和和美美一辈子。在这方面要给你们的子女做好表率。四要珍惜财物。现在生活好了,物质的东西丰富了,也不要浪费。”
“父亲一辈子对工作、对生活都是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不爱张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鲁登龙的子女们说,父亲虽然家教很严,但又充满了慈爱,“父亲在许昌上班时,每周末要回家探亲,他都要给奶奶和我们一些小点心,尽管很少,但却饱含着他的孝心和父爱,这些都是父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走。”
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儿女留精神。鲁登龙老人用他的忠诚、简朴、正直、善良、无私和宽厚,感召、启迪着后人。可敬的老人走了,他的精神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