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9月5日 星期

春天的嘱托


2014年的春天,千里中原沃野叠翠,焦桐新绿,春的气息格外浓郁。

就在那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河南,走到中原父老乡亲中间,深入火热的生产生活一线,一路行,一路看,一路殷殷嘱托。所到之处,彰显的是胸怀万壑的领袖风范,是亲民爱民的赤子之心。

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河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四张牌”。

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做贡献。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

总书记的话语深邃高远,厚望如山,成为引领河南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牢记嘱托,不辱使命,河南省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持续落实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亿万中原儿女砥砺前行,奋力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崭新篇章。

伟大的精神薪火相传,凝聚人心

“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定格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

兰考。北关。曾经的风沙口,焦桐挺立,冠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焦桐愈显伟岸,愈见风华。

这是一棵树的力量——

1962年,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亲手种下一棵泡桐,兰考群众为了纪念他,亲切地唤作“焦桐”。

“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兰考,实地感受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我心情很激动、很不平静,很受教育、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

2009年4月1日,清明节前夕的兰考春意盎然,习近平站在焦桐下,久久伫立,深情凝望。在焦裕禄逝世45周年的日子就要到来之时,习近平怀着敬仰的心情前来拜谒忠魂,并首次系统阐述了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栉风沐雨中,焦桐无言,下自成蹊——风沙肆虐时,防风固沙稳粮;材质长成时,化身“绿色银行”;桐花烂漫时,送来四野芬芳。

俯仰天地间,焦桐有灵,寓意深长——根只有深扎于土地,叶才能伸展在天空。如果共产党人是泡桐,人民群众就是土地,是人民滋养了我们,我们要为人民奉献终生。

55岁的焦桐,55年的桐花开谢,一座以焦裕禄命名的干部学院拔地而起。每年,上百万的参观者前来,在焦桐下聆听焦裕禄的故事,感受焦裕禄的精神,体悟焦裕禄的崇高。

这是总书记的情结——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总书记再谈焦裕禄精神,说到动情处,他当场吟诵起《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是1990年他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夜读纪念焦裕禄的文章后,填写的一首词。

那个夜晚,繁星点点,桐枝摇曳。总书记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居住的房间,窗口正对着焦桐,“出门就看得见焦裕禄当年种的泡桐,睹物思人、感慨良多。”

他还多次提到自己的焦裕禄情结。

回忆起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习近平饱含感情地说:“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念这篇通讯过程中几度哽咽,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当时的习近平,只有13岁,焦裕禄精神已在他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他直抒胸臆:“再次踏上兰考土地,依然心情很不平静。刚才,尽管看的听的都比较熟悉,但我还是想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因为这里的每一件实物、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心灵共鸣。”

他鲜明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他深沉发问:“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他着重强调:“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他谆谆教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从追梦少年,到大国领袖,焦裕禄精神始终在习近平的心头萦绕。

这是执政党的灵魂——

“选择兰考作为我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是因为这里有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那天,一下飞机,总书记就直奔兰考,来到焦裕禄纪念馆。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焦裕禄生前办公桌等展品前,他走着、看着、听着、问着,不时凝思。

在写有《干部“十不准”》的展览墙前,总书记驻足良久,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深有感触:

“‘十不准’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就拿看白戏这条说,除了规定一律不准送戏票,还强调不能把前10排的票光卖给机关和干部,这就教育领导干部如何针对身边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订具体举措。”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查摆和切实解决我们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能够进一步促使党员干部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此次在兰考,总书记处处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住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一个普通的学员宿舍里,不放鲜花,不摆水果;每餐都是大锅饭菜;临走,按照学院每天80元的用餐标准,他交了两天共160元的伙食费。

“总书记以焦裕禄为一面镜子,时时牢记宗旨,处处率先垂范,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作风课’。”与总书记接触过的党员干部对此印象尤为深刻。

仅仅过去一个多月,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兰考,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焦裕禄干部学院学术楼101教室,窗外焦桐枝繁叶茂,室内气氛严肃庄重。大家点“麻骨”、戳痛处,“白脸进、红脸出”,掏心见胆、坦诚相见,民主生活会“辣味儿”十足。

会上,习近平认真听取汇报,不时同大家交换意见、询问情况。对查摆出来的问题,习近平详细探究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对存在问题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和点评;对努力方向和整改举措,习近平详细询问有关举措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要求大家真抓实干、切实把整改工作做实做好。

会议一直开到下午1时20分许。

“党的总书记手把手指导一个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如此一丝不苟,如此细致入微,就是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筑牢执政根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现场参加民主生活会的班子成员,有着更加深刻的领悟。

这是新时代的呼唤——

为什么焦裕禄精神能够成为共产党人高擎的火炬?为什么焦裕禄精神让总书记念兹在兹,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感受到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

是因为他的公仆情怀,是因为他的求实作风,是因为他的奋斗精神,是因为他的道德情操。所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都集中体现了我们这个具有最大先进性的群体共同而恒久的“红色基因”。

这个基因,曾经体现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

这个基因,曾经体现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

这个基因,曾经体现在“实现大转折”的改革之时;

这个基因,如今正体现在“开启新征程”的强国之路上。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中,如何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是这个走过九十多年里程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能否坚定信仰、牢记宗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成败所在,也是中国的兴衰所系。我们要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来响亮地回答“中国为什么行”,我们要造就一个最具战斗力的强大的党,引领中华儿女在世界上走出一条“中国道路”,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这就是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们不会忘记——

2009年的那个春天,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在那片绿油油的麦田中,习近平俯身植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泡桐,种下一片景仰,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

如今,他亲手栽下的这棵泡桐,亭亭如盖,生机勃勃,与焦桐两两相照,遥相守望,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习桐”。

从“焦桐”到“习桐”,是精神的厚植,更是信仰的传承;

从“焦桐”到“习桐”,是生态的文明,更是政治的清明;

从“焦桐”到“习桐”,是党心民心的凝聚,更是国家民族的兴盛。

增优势补短板,提升发展新境界

“希望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四张牌’。”——习近平

还是那个春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新闻报道中,“新常态”一词,在公众视野里第一次出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重大判断。

总书记洞悉河南,“河南是人口大省、产粮大省,又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河南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责任重大。”

总书记把脉河南,“希望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四张牌’。”

这是因为河南的经济规模与人均指标、产业层次与产业结构、生产能力与创新能力等,都非常符合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都与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非常相似,迫切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从富起来到真正强起来。

点河南的题,破全国的局。

这其中气象万千,深意隽永。

让“中国碗”盛更多优质“河南粮”——

那年的5月,在粮食主产区的尉氏县张市镇,广袤的麦田里,孕育着丰收的喜悦。总书记走进田间,察看麦穗灌浆情况,向农技人员了解产量预测,向农户询问田间管理情况。

亩穗数多少?穗粒数多少?千粒重多少?得知这些指标都很好,习近平高兴地说:“我们都是搞庄稼出身的,看到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村里人一样感到很欣慰。用咱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河南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习近平叮嘱,“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经济新常态下,总书记对河南农业悉心指导,对打造中原大粮仓寄予厚望,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那天在地头向总书记现场汇报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郭天财感受极深,“总书记真是农业行家啊,一下就点出了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品种,才能让河南粮食有竞争力,才能让‘中国碗’盛更多优质‘河南粮’。”

近几年,河南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河南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将发展到800万亩。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满足吃饱、吃好的要求,更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河南正在全面发力。

(下转08版)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