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国人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时刻——
2016年12月31日19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他动情地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中原儿女心中珍藏着这样一个永不褪色的春天——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在兰考大地走村入户,察实情、问疾苦、听民声,殷殷叮嘱:“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
同年5月,总书记在听取河南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着力做好‘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中原更鼎力。
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极其重要、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重要标准,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广袤中原,春雷激荡。大河上下,风云际会。
一场荡气回肠、撼天动地的攻坚大战,在中原大地铺展开来。
“兰考之问”直击灵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为了兰考群众的幸福生活,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朽的精神力量奔腾激荡、永不衰减,鼓舞人们艰苦奋斗、开拓未来。
在成功治理“三害”的基础上,兰考的面貌不断改变。20世纪80年代,兰考解决了吃粮的问题;90年代,兰考开始解决钱的问题。进入新世纪,兰考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到2013年,兰考还有115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
2014年3月17日晚,结束一天紧张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住地焦裕禄干部学院,又连夜同兰考县部分乡村干部学员进行座谈。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发问:“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2014年5月9日,总书记再赴兰考,参加并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与会者在动真碰硬、直言不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深刻反省:“为什么兰考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年后还有不少贫困人口?兰考的贫困帽子到底还要戴多久?”
“兰考之问”,引人深思、发人警醒,堪称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它撞击着无数炽热的心灵,拷问着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兰考在思索,精神高地如何走出发展洼地?中原在思索,一亿父老乡亲如何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中国在思索,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首来路,不忘初心,“兰考之问”是必须回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之问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组织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开发,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发展权益。
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这是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一个令国人自豪的数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左右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脱贫之战,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说:“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都走到了。”
从河北正定,以“解决不了问题,对不起江东父老”的责任感让一个高产穷县摘帽,到福建宁德,以“滴水穿石”精神促“弱鸟先飞”;从推动扶贫具体工作,到摆上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率先垂范、亲力亲为。
东坝头乡张庄村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沙口,也是焦裕禄防治风沙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调研,走进贫困户闫春光家。总书记握着春光奶奶的手,像家人一样拉家常、出主意、想办法。
红霞满天,大河奔流。总书记来到黄河东坝头,在岸边伫立良久。
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曾让总书记两度落泪。在兰考与干部群众座谈时,总书记和大家推心置腹:“革命时期我们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我们只有牢牢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支持。”
不忘初心,让兰考群众过上好日子,让中原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真谛所在,也是对“兰考之问”最有力的回答。
——聚焦当下,克难攻坚,“兰考之问”是必须回答的决胜全面小康之问
河南历史上水旱灾害频仍,贫困长期盘桓。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中原今非昔比。2016年河南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奋飞的中原越来越出彩。
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
太行南麓,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卫辉市太公镇韩窑村,“韩窑苦情多,推开房门就爬坡。九分石头一分地,能做几多吃几多。”全村大半群众,住的还是40多年前的老房子。人均不到一亩地,水源短缺,家家户户院里放着水缸接雨水。
太行小山村的状况,折射出河南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
难中之难。截至2015年底,河南有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级贫困县,贫困县数量占全省县(市)的近一半;农村贫困人口有430万,总量居全国第三;全国有名的大别山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河南有26个县划归其中。
困中之困。扶贫开发30多年,容易脱贫的已基本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日益成为贫困主因。河南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贫困村有1589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6%;7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三山一滩”(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和黄河滩区)。
坚中之坚。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河南的基本省情。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社会保障滞后,产业体系薄弱,贫困村大多守着传统农业“一亩地里打转转”。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如期完成脱贫,补齐小康路上“最大短板”,是河南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展望未来,共筑梦想,“兰考之问”是必须回答的中华民族复兴之问
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7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中国距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繁华背后,不能忘了数千万人贫困这根芒刺。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
中国的消除贫困战役正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人的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根基。
中国,决不能带着贫困复兴。中原,决不能带着贫困崛起。
刻在心上 抓在手上 扛在肩上
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
2017年2月26日,兰考县南彰镇王茂店村,春回大地。村民程广全的农家小院阳光和煦。
前来调研的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与程广全夫妇围坐在院中唠起了家常。谢伏瞻问得仔细,听得认真,并与程广全一起细算收入账。得知老程这两年通过驻村帮扶,家里有了很大变化,谢伏瞻很是欣慰。
去年以来,谢伏瞻四赴兰考深入调研脱贫攻坚,看得最多的是农户,问得最多的是收入,查得最多的是扶贫。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就职第一个月即走进兰考,调研脱贫攻坚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亿万中原人民作出的“承诺书”。
——政治站位高了再高
“脱贫工作,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
“把脱贫攻坚刻在心上、拿在手上、扛在肩上。”“不脱贫决不脱钩,不打赢决不收兵。”
……
这些铿锵的话语,在党员干部中耳熟能详、广为流传。“一竿子撑到底”。
成立高规格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58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一体推进。
2016年以来,省委书记谢伏瞻25次到贫困地区、扶贫一线,深入贫困户家中、田间地头、扶贫企业,明察暗访,嘘寒问暖,细到详查一家一户收入情况、档卡规范填写,实到帮助基层干部理清思路、发展产业,严到一点工作瑕疵也不放过、对敷衍塞责者当场“红脸”问责。
“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先后召开四次高规格脱贫攻坚推进会,在关键节点对标中央,严明规矩,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明确省级负总责、市县主体责任、部门协调责任、乡村实施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督查巡查责任,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全省合力促攻坚的大格局。
——顶层设计实了再实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河南出台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等“5个办法”,产业扶持脱贫等“5个实施方案”,教育、水利脱贫等“5个专项方案”,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责任到人,包村到户。建立省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脱贫工作制度。37名省级领导联系38个国家级贫困县,经常深入乡村、企业,查实情、问进度,悉心指导、督促落实。15个省直单位联系15个省级贫困县,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督查巡查严了再严
2016年7月22日,上蔡县一次脱贫攻坚推进会。
会上宣布的一项决定让全体人员深受触动:派出的第一书记派而不往、往而不为、滥竽充数,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大,怎么办?召回,3年内不得提拔重用!
截至目前,河南先后召回107名不合格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去年11月,河南派出69个督查小组奔赴全省138个县(市、区),进行全面督查。进村入户,看扶贫对象识别准不准,问扶贫措施实不实,查扶贫履责严不严。今年以来,河南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10个督查巡查组,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常态化督导。
河南省市县乡各级层层立下“军令状”,制定时间表、作战图,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一年一结账。河南省纪委还专门出台意见,确保精准监督执纪,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基层党建强了再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河南脱贫战场上,党旗高高飘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一支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呈现出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两加强、两促进的可喜局面。
“好干部尽着脱贫用”。
立足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河南抽调精兵强将、精锐部队投入攻坚一线。选派53名省直部门正处级干部到贫困县任职,1.2万名第一书记实现对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2.8万名蹲点干部实现对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各级选派干部实现对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精准发力 扼住贫困的咽喉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
初秋的大地,金风送爽,阳光明艳。
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1300亩优质泡桐汇成一望无际的绿色林海。焦裕禄当年种下的“守护树”,一茬接一茬,如今变成了群众脱贫增收的“摇钱树”。
这个村,60%的农户办有乐器厂,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打工,每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
泡桐,勾勒出脱贫致富的梦想,成为兰考县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绿色银行”。
(下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