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街巷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漯河的老街巷风味十足,是反映这座城市文化特色的一个窗口。为让居民在赏心悦目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明熏陶,我市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根据老街巷自身特点,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巷文化。例如,在受降路改造过程中,根据抗日战争历史,收集相关资料,打造了特有的抗战文化;在东安街改造过程中,充分挖掘漯河历史掌故,打造具有古风色彩的“百年老巷”……这里我们推出,记者将带领大家一起畅游这些老街巷,挖掘其厚重的历史,呈现独特的文化新风貌。
之一
居民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巷子里唠家常。
韩家巷墙壁上的“孝文化”宣传栏。
韩家巷内的南一巷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厚。
韩家巷由多条曲折幽深的小巷组成,每条小巷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墙。
老街巷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在城市规模持续扩大、道路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街巷名字背后的故事也逐渐被我们淡忘。9月11日,记者走进源汇区顺河街办事处五一路社区韩家巷,细数这条巷子背后的市井故事和其承载的人文底蕴,近距离地领略其改造后呈现的特色文化氛围。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潘丽亚
韩家巷的由来
韩家巷是以姓氏命名的街巷。走进韩家巷,巷子弯弯曲曲,幽深窄长,小草在墙角的缝隙里探出头,为巷子平添宁静的市井气息。巷子里到处都是岁月的痕迹、生活的故事。
对于韩家巷的由来,今年65岁的白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听父辈讲,过去韩家巷只有七八户居民,其中有一个叫韩金柱的人。他品行高尚,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附近居民很感动,在他过世后,就把他家门前的巷子叫韩家巷。”
记者在《寨内村志》里也查到了相关记载,的确如白先生所说,韩家巷的由来是因一名叫韩金柱的居民命名的。韩金柱(1927.6-1985.5),出身贫苦,参加工作后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工作中大胆负责,不怕吃苦,在群众中有很高威望,当时群众称他为“韩清廉”。1985年5月,他58岁时去世,附近的群众感念其为人,自此他家住的巷子就被群众称为韩家巷。
“巷子里现在已经没有姓韩的居民了。”白先生说。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承载着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如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
联系电话:13938039936
小巷增添文化味儿
9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韩家巷,新修的水泥路平坦整洁,两侧墙面图文并茂,“社区好人”“邻里守望好家风”等板报令人眼前一亮。走在整洁如新的条条小巷,感觉就像走进了一道文化长廊。
“这是韩家巷一巷,那是韩家巷二巷,这是刘家大院,那是二尺巷……”五一路社居委主任李爱红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原来韩家巷并不仅是一条巷子,而是由多条巷子组成的一个老居民区。走在韩家巷里,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巷相连,犹如进入了迷宫。虽然巷子窄小,但地面干净整洁,没有任何杂物。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每条巷子的宣传主题都有所不同,有图说价值观,有新二十四孝,有好人榜,有历史故事等,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经由特色街道建设,韩家巷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改观。“我们这儿的变化可大了!”韩家巷居民刘女士说起小巷赞不绝口,“这里原来没有物业,典型的脏乱差。今年春节过后,道路修好了,下水道疏通了,墙面也粉刷一新,还设置了好多文明宣传栏,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老城区多数地方一样,韩家巷里有些巷子比较狭窄,其中一条巷子最窄的地方只能通过一辆电动车,所以叫二尺巷,形容巷子仅有二尺宽。这些巷子弯弯曲曲,一不留心就会走进一条“死巷”。正是因为通与不通,老城区的小巷才显得神秘,值得去体验。
冷僻小巷有“文化”了,居民们也越发讲文明。大家异常爱惜现在的小巷,不仅不再顺手乱扔垃圾,还每天自觉擦拭小巷里的宣传版面。
实现“一巷一品、一步一景”
如今,漫步韩家巷,到处干净整洁、焕然一新,文明气息扑面而来,实现了“一巷一品、一步一景”的良好文化氛围。
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源汇区切实加大背街小巷改造力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打造出一条条极具特色的文化小巷,文明风尚日趋浓厚,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为实现背街小巷常态化整洁,源汇区建立小巷分级责任制,加大管理力度,由环卫工人及各物业公司保洁人员对背街小巷全天候保洁,并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一条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五一路社居委主任李爱红告诉记者。
李爱红说,环境整治只是前提,背街小巷的灵魂在于小巷文化。现在的韩家巷越来越有文化味了,让居民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接受文明熏陶。
“小巷虽小,但关系着百姓生活,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文明。我们将进一步坚持创建为民的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增强市民文明意识,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李爱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