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日。厦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金砖合作机制不断走深走实的10年,也是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10年。”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需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以破解。中国有句话叫良药苦口。我们采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这剂良方。”
面对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习近平语调平稳而坚定:“事实证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走对了,还要大步走下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也是决定河南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滚滚的时代洪流中,河南从奋进到崛起,由振兴到出彩,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原大地改革号角声声,发展步履铿锵。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现在,也塑造着河南的未来。
改革,不主动就被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
2012年12月8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20多天的习近平,履新后首次国内调研就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在莲花山公园邓小平铜像前,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循着当年小平同志南方视察的足迹,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调研中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体现了大国领袖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历史清醒和主动担当。
纵观世界历史,发轫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其成为当时世界头号强国。彼时,沙俄、德意志、日本等国家纷纷通过变革跻身世界列强。而清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戊戌变法”百日夭折,错失维新图强的历史机遇,使中国在被动挨打的屈辱中愈加沉沦。
审视当今世界,美国推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巴西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各国发展的大势所趋。
改革,始终是时代进步的主旋律。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幕。“就是个金娃娃也要让社员抱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激活一池春水,神州大地“东方风来满眼春”,市场经济大潮惊涛拍岸,各类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中国人富起来的渴盼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以改革为主题,并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标志着中国改革再出发。
击鼓催征,只争朝夕。历史和实践证明,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对奋力从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河南来说,更是如此: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靠改革增动力、促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出彩中原,要靠改革添活力、破障碍。
“河南是发展中的大省,许多改革在河南如果能够改得动、见成效,在某些领域探索出成功的、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经验,不仅能够破除自身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对全国改革大局也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河南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谢伏瞻一语中的。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从工农业战线“十面红旗”到“十八罗汉闹中原”,再到“三区一群”战略引领;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从闻名全国的“二七商战”到粮食的“郑州价格”,再到E贸易“买全球、卖全球”……主动抓住机遇,全面深化改革,让河南由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是河南实现赶超的难得机遇——
今年5月,山东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章,让河南网友自豪了一把。文中写道,济南市党政代表团到郑州考察,得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陆港口岸56万平方米的仓库一年建成,看到河南自贸试验区创设的“一站式”办事流程,坦言“郑州速度让人吃惊”“郑州唱好‘中’字诀,抓住区位优势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值得学习”。
兄弟省市的称赞是鼓励,更是鞭策。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改革大潮中,河南没有理由沾沾自喜,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毋庸讳言,与发达地区相比,长期以来,河南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彻底,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快,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惯性和惰性依然存在,各种利益纠缠固化沉疴难解,迫切需要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打开思想认识的“总闸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坚冰”。
改革创新的差距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国内外形势和现实省情,倒逼河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后发赶超。
随着新一轮改革启动,河南与全国其他地方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哪怕慢上半拍,都会影响赶超的步伐和出彩的进程。
这一战,河南必须下好“先手棋”,才能抓住改革机遇,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全面深化改革,是河南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
刚刚出炉的“2017年豫企上市公司总市值排行榜”中,“黑色系”公司均跌出前十,取而代之的是食品、畜牧、金融、医疗、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龙头。
转则活,变则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原大地辉煌巨变的深层次原因,可以浓缩为“转型发展”四个字。河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和把握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然而,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环境污染严重、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现实难以回避,问题亟待破解。
时代总是在解答一个个难题中不断前行。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指出,解决的办法依然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扣住转型这个主题,河南完全可以通过3到5年努力,走出一条既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又具有河南产业特点,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之路。
坚决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河南有信心、有决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河南迈向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
改革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高度。
建设经济强省,河南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五年来,河南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务实重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河南要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为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河南,改革步伐从未停歇,改革决心始终坚定!
改革,不落实就落空
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头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这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达到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习近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全面者,就是剑锋所指,不留任何死角。通过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发挥改革的总体效应。
深化者,就是触碰深层利益,敢啃“硬骨头”。通过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
中国的改革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这样的自我革命,不落实必定落空。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动真碰硬的决心、激流勇进的魄力、壮士断腕的勇气、统筹兼顾的智慧,更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确保改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强力推进下,1500多项举措密集出台,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局面,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最强劲动力,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精神图腾。
改革春潮涌,中原起宏图。
从2014年开篇破题,宏伟大幕徐徐开启;到2015年全面发力,改革与法治相向而行、同步推进;再到2016年引向纵深,上演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奏”,河南全面深化改革谋定后动、蹄疾步稳。
紧跟党中央令旗走,河南省委明确提出“一跟进两聚焦”的总体思路——
一方面要全面跟进中央改革部署,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推动中央各项改革举措在河南具体化、实践化;
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深化改革,聚焦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
“一跟进两聚焦”,为河南气象万千的改革征程确定了方向、定下了基调。
从2014年至今,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25次会议,审议改革文件100多项,河南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110项、开展省级改革试点77项,省级层面出台专项改革方案500多个,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深水区中,最大的暗礁险滩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题眼”。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以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三管齐下”破障碍,增强发展新动力。
“放管服”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光山县采用PPP模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审批只用了一年时间。而在以前,类似项目审批往往需要好几年。“这个审批速度在国内很少见。”上海康恒项目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在我20多年的同类项目建设经历中,光山项目审批效率最高。”
“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河南牢牢抓住“放管服”改革,坚持不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省级行政审批项目273项,精简幅度达56.3%,“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释放更大的社会创造力。
国企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少人对郑煤机的印象是“一颗定时炸弹”,资产负债率超过117%,企业几近崩溃的边缘。
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郑煤机用“产权多元化+职业经理人”的模式,蹚出了一条改革新路径,从昔日濒临破产到如今行业龙头,实现了浴火重生。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的国企改革晚了十多年,这一轮改革必须打破修修补补解决问题的幻想。河南以刮骨疗伤的决绝,向旧的发展方式告别:连续出台“1+N”系列文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推进省管企业“三供一业”分离,加大力度处置“僵尸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等试点……一系列组合拳打破了体制机制束缚,使国有企业“瘦身”减负,脱胎换骨。
(下转09版)